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南昌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南昌大学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南昌大学的校训“格物致新,厚德泽人”是其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学校在近百年办学历史中,特别是在新世纪合并组建后,对自身传统、办学理念和社会责任进行深刻思考与凝练的结晶。它巧妙地将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与现代大学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旗帜。“格物致新”源于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强调了探究事物原理、获取真知灼见并进而追求创新突破的治学态度,体现了学校崇尚科学、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学术追求。而“厚德泽人”则根植于中华文化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突出了涵养高尚品德、以仁爱之心造福社会、培育英才的育人根本,彰显了大学服务社会、润泽民众的崇高使命。这一校训不仅是对历代南大人精神风貌的总结,更是对所有师生员工的永恒鞭策与指引。它历史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厚生惠民的人文关怀紧密结合,为南昌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其内涵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南昌大学校训的诞生与确立

南昌大学现今使用的校训“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确立,与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紧密相连。原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和江西医科大学等院校的合并组建,标志着江西省旨在打造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强劲的省部共建重点大学。这一创举不仅带来了学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更催生了对新大学灵魂与身份认同的迫切需求。一所崭新的大学,需要一个能够凝聚人心、指引方向、彰显特色的精神符号。校训,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自然成为首要的凝练对象。

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和征集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师生代表共同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学校历史、传统、定位和未来愿景进行深入梳理和反思的过程。最终确定的“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绝非简单的词语堆砌,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智慧结晶。它成功地实现了几个方面的超越与融合:首先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格物”、“厚德”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尤其是直接关联到《大学》的“三纲八目”,体现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而“致新”、“泽人”则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致新”呼应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科技进步的永恒主题,“泽人”则凸显了现代大学服务社会、贡献人类的普遍使命。其次是科学与人文的平衡。“格物致新”偏重于理性探索、科学精神和学术创新,是“求真”的体现;“厚德泽人”则侧重于道德修养、价值塑造和社会关怀,是“求善”的彰显。二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目标。最后是内向修养与外向贡献的统一。校训既要求师生向内探求,格物穷理、涵养德行,又鼓励师生向外发力,推陈出新、造福社会,形成了一个由内而外、知行合一的逻辑闭环。

这一校训的确立,标志着新南昌大学有了统一的精神标识和共同的价值遵循。它迅速被广泛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成为塑造学校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格物致新”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义

“格物致新”作为校训的上联,集中体现了南昌大学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核心追求。其内涵可以从“格物”与“致新”两个层面,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深入理解。

  • “格物”的根基性:“格物”一词,溯源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传统的解释是推究事物的原理。在大学语境下,“格物”代表着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它要求师生:
    • 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标准,反对主观臆断和凭空猜想。
    • 掌握系统方法: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手段,具备深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追求真理本源:不满足于表象,勇于深入探究事物背后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联系。
    这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基石,没有扎实的“格物”功夫,任何“致新”都将是空中楼阁。它培养的是学生扎实的学识根基和严谨的学风。
  • “致新”的导向性:“致新”即达到新的境界,实现创新。这是“格物”的必然延伸和更高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所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致新”要求师生:
    • 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从权威,敢于对现有知识、理论和技术提出质疑和挑战。
    • 勇于探索未知: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敢于涉足无人区,开展原创性研究。
    • 推动成果转化: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社会价值。

“格物”与“致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格物”是“致新”的基础和前提,为创新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支撑;“致新”是“格物”的目的和升华,赋予探索活动以方向和价值。南昌大学将“格物致新”作为校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激励全体师生沉心静气、夯实基础,同时又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在各自的领域不断追求卓越,贡献新知。近年来,学校在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生命医学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显著科研成就,正是对这一精神的生动实践。

“厚德泽人”的价值核心与社会担当

“厚德泽人”作为校训的下联,深刻揭示了南昌大学的育人宗旨和社会理想,突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

  • “厚德”是立身之本:“厚德”语出《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不断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在大学教育中,“厚德”具有 foundational 的地位。它强调的是:
    • 个人品德的修养: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 校园文化的道德风尚:营造崇尚道德、见贤思齐的校园文化氛围。
    “厚德”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一个没有良好品德的人,即使学识再渊博,也难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 “泽人”是价值归宿:“泽人”即施恩惠于人,造福社会。这是“厚德”的外在体现和最终目标。大学的使命不仅在于创造和传播知识,更在于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人民、贡献国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泽人”要求:
    • 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使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
    • 开展面向社会需求的研究: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 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利用智力和资源优势,开展科普、咨询、医疗、文化传播等活动,回馈社会。

“厚德”与“泽人”构成了一个从内在修养到外在实践的完整链条。“厚德”是内在的积累和准备,“泽人”是外在的发挥和贡献。南昌大学通过“厚德泽人”的校训,明确宣示了其培养的人才不仅是学识渊博的专家,更是品德高尚、心系社会、乐于奉献的公民。它体现了大学作为社会良心和思想高地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校训与南昌大学办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学校日常办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南昌大学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和行动,将“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校训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中,既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格物),也开设大量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致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同(厚德),并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群众(泽人)。

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倡导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和学生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格物),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大力支持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致新)。许多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稀土功能材料开发、疾病防治新策略等,充分体现了“泽人”的宗旨。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持“引育并举”,既注重引进高水平学术人才,也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定期开展师德楷模评选和宣传活动,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的首要标准,努力打造一支既有扎实学识(能格物致新)又有高尚师德(能厚德泽人)的教师队伍。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训是随处可见的文化符号。它被镌刻在醒目的石碑上,悬挂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出现在学校的官方文件、宣传材料和网络平台上。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要活动,反复宣讲和解读校训内涵,使其深入人心。学生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化艺术节等,也都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校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校训的历史溯源与文化传承

虽然“格物致新,厚德泽人”作为南昌大学的正式校训是在新世纪确立的,但其精神内核却深深植根于学校乃至江西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与之前的办学实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历史上是理学(道学)的重镇。北宋理学奠基人周敦颐曾在江西为官讲学,程颢、程颐兄弟及其后学在此活动。尤其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等地讲学,大力阐发“格物致知”的思想。这一学术传统对江西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原江西大学等前身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自然也继承了这种注重理学、强调格物穷理的学术基因。

同时,江西也是一片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南昌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片土地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其中包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依靠群众等核心要素,与“厚德泽人”所倡导的崇高品德和服务精神高度契合。这种红色文化资源为校训注入了独特的红色基因。

此外,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格物致知”、“厚德载物”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南昌大学校训的制定,是对这些宝贵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因此,这条校训不仅连接着学校的过去,也昭示着学校的未来,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结语

南昌大学的校训“格物致新,厚德泽人”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意蕴深远的有机整体。它科学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求知与育人、学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完美地诠释了现代大学的功能与使命。这条校训源于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南昌大学独特精神气质的最佳概括。它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南大人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要修养品德、服务社会。在“格物致新,厚德泽人”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南昌大学正朝着具有江西底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稳步迈进,持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南大力量”。校训的精神,已然并将继续流淌在南昌大学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454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78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