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长春师范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长春师院建校背景)

关于长春师范大学校史的综合评述长春师范大学的诞生与发展,是一部与东北地区近现代教育史、特别是吉林省师范教育变迁紧密相连的壮丽篇章。其建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历史时期国家与地方对师资力量的迫切需求之中。追溯其源头,需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初叶,那个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新式教育方兴未艾的年代。当时的东北地区,虽地处边陲,但在“教育救国”思潮影响下,兴办新学、培养新式人才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师范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工作母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春师范大学的前身,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共识与时代呼唤下应运而生,肩负起了为吉林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培养合格师资、播撒文明种子的历史使命。它的建立,不仅反映了当时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视,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努力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一个缩影。历经晚清、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洗礼,学校几经迁址、合并、更名,每一次变迁都烙印着深刻的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痕迹。从最初的单一师范培训,到如今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的演进历程,生动诠释了我国师范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辛与辉煌。
因此,理解长春师范大学的校史,不仅是在回顾一所高校的成长足迹,更是在解读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社会变迁、文化演进和教育发展的生动样本。
长春师范大学校史详述


一、 肇始之源:晚清民初吉林新学兴起与师范教育的萌芽

长春师范大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统治末期,内忧外患交织,社会剧烈动荡。在“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废科举,兴学堂”。这一根本性的教育制度改革,使得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取士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新式学堂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兴办新学堂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便是师资的极度匮乏。传统的塾师知识结构陈旧,无法胜任新式学堂的数学、格致(物理、化学)、外语、博物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因此,培养新式师资的师范学堂便成为当务之急。

吉林省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虽然开发相对较晚,但进入二十世纪后,特别是在中东铁路修建后,长春、吉林等地的战略地位和经济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关内“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吉林地方官绅也开始积极兴办新式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传习所、师范讲习科等机构相继出现。这些机构虽然规模不大,学制较短,但它们是吉林地区现代师范教育的雏形,为后来正规师范学校的建立积累了初步经验,奠定了社会基础。可以说,没有晚清“新政”催生的新学浪潮及其对师资的迫切需求,就没有吉林地区现代师范教育的开端,也就失去了长春师范大学最早的历史根系。


二、 初创与奠基:抗战烽火中的坚守与流徙

进入民国时期,中国的师范教育制度逐步确立和完善。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法规,确立了师范学校在学制中的独立地位。吉林省的师范教育在此阶段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些更具规模的省立、县立师范学校开始创办。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东北的历史进程。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中国东北,并随后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大地陷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日伪当局为了推行奴化教育,巩固其殖民统治,也对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改组和控制,师范教育因其培养“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性,更是受到严格管制,其教育内容被渗入了大量旨在泯灭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化毒素。

尽管环境极端恶劣,但许多有民族气节的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仍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文化坚守。他们暗中传播爱国思想,维护民族文化的血脉。这一时期在吉林地区存在的一些师范教育机构,其师生在民族危难之际所表现出的气节与韧性,构成了长春师范大学校史中悲壮而可贵的一页。抗战胜利后,随着东北光复,国民政府曾短暂接收和整顿东北教育,原有的师范院校也进入了一个恢复和调整期。但紧接着,解放战争的烽火又起,东北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重要战场,教育事业在战火中艰难维系,许多学校处于动荡和流徙状态。这一阶段的师范教育机构,其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颠沛流离中维系着教育的星火。


三、 新生与整合:新中国建国初期师范教育体系的重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恢复和发展教育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大力发展师范教育成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工程。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旧中国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在东北行政区,政府对原有的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接管、调整和合并。为了适应新中国基础教育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的宏大目标下,急需培养大量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教师。在此背景下,吉林省开始着手整合和建立新的师范教育体系。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后省会迁至吉林市,再迁回长春),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然成为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城市。

p>1950年代初期,通过合并、重组一些原有的师范学校、简易师范科以及相关教育资源,一所新型的、旨在为吉林省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开始酝酿和筹备。这一创举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集中规划、统一配置的典型体现。它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吉林地区没有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历史,填补了省属高等师范教育的空白,为吉林省乃至全国输送基础教育师资提供了一个稳定而重要的基地。学校的创建者们,满怀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为学校的初期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四、 正式成立与早期发展:长春师范专科学校的建立

经过紧张的筹备,标志着长春师范大学建校起点的重要事件终于到来。1958年,正值全国“大跃进”运动时期,各行各业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教育领域也提出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口号。在这一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一所名为“长春师范专科学校”的高等师范院校正式宣告成立。这被认为是长春师范大学建校的正式标志。

学校成立之初,面临着诸多挑战:

  •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从省内其他中学或中等师范学校抽调的骨干教师;二是由国家统一分配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三是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中学教师兼任。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
  • 办学条件简陋: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都十分匮乏,师生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 专业设置单一:初期主要开设与中学课程直接对应的专业,如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目标是快速培养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专科层次毕业生。

尽管困难重重,但全校师生员工精神振奋,勤奋教学。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基本功训练。早期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分配到吉林省各地的中学任教,迅速成为基层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为缓解当时吉林省中学师资严重短缺的局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阶段为学校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学科基础、管理基础和校园文化基础。


五、 曲折前行:“文革”时期的冲击与恢复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给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长春师范专科学校也未能幸免。正常的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学校一度停止招生,教师队伍受到冲击,许多教师被下放到农村或“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也遭受了严重损失。这是学校发展史上最为曲折和艰难的时期之一。

直到1970年代初期,在毛泽东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指示下,全国部分高校开始尝试恢复办学。长春师范专科学校也于这一时期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这种招生模式废除了统一的文化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强调“开门办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正常的学科体系被打乱。尽管广大师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了一些教学工作,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教育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国家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转折点。长春师范专科学校也由此进入了拨乱反正、恢复发展的新阶段。学校积极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重新整顿教学秩序,修订教学计划,教育事业逐步回归正轨。


六、 稳步提升:改革开放与升本更名后的全面发展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教育事业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春师范专科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更高层次师资的需求,提升办学水平,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升格为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长春师范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长春师范学院”。这一更名,不仅是学校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也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升格为本科后,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

  • 学科专业建设:在巩固传统师范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学科领域,增设了一批非师范专业,逐渐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 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形成了一支力量较为雄厚、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 办学规模与条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园面积逐步扩展,新建了大量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学生公寓,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 科学研究: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并取得进展,一些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这一时期,学校为吉林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学教育的领军人物、教学骨干,或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岗位,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 迈向新征程:更名为大学与新时代的战略转型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浪潮。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教育投入的加大,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长春师范学院将“更名大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提上日程。“学院”更名为“大学”,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意味着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覆盖面、科研实力、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成就的一种认可。

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建设,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教育部发文批准长春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这标志着学校的发展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新阶段。

p>更名为大学后,长春师范大学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内涵建设:

  • 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在巩固传统师范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新时代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
  •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争在博士点申报、重点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 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项目。
  •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吉林省和长春市的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如今的长春师范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专业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省属重点大学。它继续秉承“学无止境,行为师表”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朝着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其百余年的发展脉络,深刻印证了中国师范教育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轨迹,也预示着其在新时代将继续书写育人兴邦的辉煌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72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98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