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黔东南理工校训)

综合评述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的校训,作为其精神旗帜与育人核心,是理解该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质与发展方向的关键锁钥。它并非孤立存在的口号,而是深深植根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独特的区域文化土壤,紧密对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并精准回应地方产业经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校训的详细阐述,需要将其置于一个多维度的立体框架中进行剖析:既要追溯其凝练成型的文化渊源与时代背景,揭示其如何汲取少数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养分,又如何顺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也要逐字逐句深度解读其文字内涵,挖掘每个词语所承载的伦理规范、价值追求与能力导向;更要考察其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落地,即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技能实训、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管理、校企合作等环节,将抽象的训词转化为师生日常的行为准则与精神气质,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竞争力。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对学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生动诠释,是窥见其致力于成为区域特色鲜明、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内在动力的重要窗口。
因此,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校训,对于认知学院的现在与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 校训的根基:地域文化与时代使命的交融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的校训,其诞生与内涵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植根于两个最为核心的坐标系:一是其所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二是国家与时代赋予现代职业教育的崇高使命。这两大根基的交织,共同塑造了校训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价值取向。

从地域文化视角审视,黔东南州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的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谐共处、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 坚韧不拔的生存智慧:黔东南地区山峦叠嶂,自然环境相对艰苦。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锤炼出了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坚韧执着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体现在对山地资源的精耕细作,对传统工艺(如银饰、刺绣、蜡染)的世代传承与精益求精上。校训中蕴含的笃行求是精神,正是对这种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品质的现代转化与升华。
  • 团结协作的社群伦理:苗族村寨的“议榔”、侗族村寨的“款约”等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强调集体意识、邻里互助和共同决策。侗族大歌无需指挥、多声部自然和谐的演唱方式,本身就是团队协作精神的极致体现。这种深厚的集体主义传统,为校训强调的协作、奉献精神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少数民族文化中普遍蕴含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朴素哲学,如苗族的“树崇拜”、侗族的“稻鱼鸭共生系统”等。这为学院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时,注入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校训的相关表述中亦可寻得踪迹。

因此,校训的提炼,首先是对这片土地上优秀民族文化基因的主动识别、萃取与现代化表达,使之成为连接学生文化根脉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精神纽带。

从时代使命的维度考量,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其设立与发展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

  • 服务国家战略: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学院校训必须体现这种服务国家大局的担当,引导学生将个人技能提升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
  • 对接区域产业:黔东南州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进程。无论是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引入,还是茶叶、油茶、中药材、酸汤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升级,亦或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校训必然要引导学生精技创新,以真才实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 顺应职业教育改革趋势: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校训的内涵需要与这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同频共振,引导学生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

由此可见,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地域文化精髓与时代发展脉搏同频共振的产物,它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为学院的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校训的内涵解读:逐字逐句的精神解码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的校训,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锤炼,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指引着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下面呢是对其核心词汇的深度解读。

(一)关于“德”的维度:立身之本

“德”在校训中居于首位,凸显了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此处的“德”具有丰富的层次性:

  • 个人品德:要求学生明礼诚信、正直善良、自律自强,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和受人尊敬职业人的基础。
  • 职业道德:这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强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尤其在工程技术领域,职业道德直接关乎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和工程伦理,尤为重要。
  • 社会公德: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规则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导他们关心社会、服务他人、遵纪守法。
  • 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服务地方、贡献国家的远大志向。

“德”是方向,是灵魂,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技能越高,越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关于“技”的维度:立业之基

“技”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立身之本,也是学院办学的特色所在。其内涵超越简单的操作技能,指向更全面的职业能力:

  • 精湛技艺:要求学生刻苦钻研,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高超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解决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
  • 技术应用能力:强调将所学技术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的能力,包括技术选择、工艺设计、设备调试、故障排除等。
  •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具备工艺改进、技术革新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这与时代要求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一脉相承。
  • 终身学习能力:技术迭代迅速,要求学生具备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与能力,能够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挑战。

“技”是载体,是能力,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社会发展的直接工具。

(三)关于“笃行”与“求是”的维度:知行合一的路径

“笃行”与“求是”共同构成了从认知到实践的桥梁,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哲学。

  • 笃行:强调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实践精神。“笃”意味着专心、踏实、坚定。它要求学生不好高骛远,不畏难退缩,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付诸行动,在反复实践中磨练意志、提升本领。这既是少数民族坚韧品格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
  • 求是:源于“实事求是”,意指探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真理。在职业教育语境下,它要求师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遵循技术规范。在技术学习和应用中,要探究原理、弄清缘由,不满足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

“笃行”与“求是”相辅相成。“求是”为“笃行”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方法的指导,避免盲目实践;“笃行”则是“求是”的最终落脚点和检验标准,将认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四)关于“创新”与“致远”的维度:持续发展的动力与目标

“创新”与“致远”为学生的成长和学院的发展注入了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视野。

  • 创新: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已成为个人和组织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校训强调创新,旨在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技术应用、工艺流程、服务模式等方面勇于尝试,敢于突破,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致远:寓意目光长远、志向远大、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不仅要掌握当前就业所需的技能,更要规划长远职业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对学院而言,意味着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断追求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手段,是路径,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致远”是目标,是愿景,指引着发展的方向和高度。

校训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育人体系:“德”是灵魂,“技”是根本,“笃行”与“求是”是方法,“创新”与“致远”是导向。它们共同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三、 校训的实践路径: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渗透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践行。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通过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将校训精神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其从墙上的文字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一)融入课堂教学与专业建设

  • 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将“德”的要求,特别是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自然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
    例如,在工程技术课程中强调规范操作、质量意识、安全责任;在商贸类课程中强调诚信经营、契约精神。
  • 实践教学突出“技”与“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训课程比例,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环节中,严格要求,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笃行”的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内容体现“新”与“实”: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鼓励教师开展基于真实生产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

(二)融入校园文化与第二课堂

  • 主题活动承载校训:定期举办以校训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技能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道德讲堂”、“优秀校友报告会”等,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校训精神可感、可知、可学。
  • 环境文化熏陶校训:在校园景观、楼宇命名、宣传橱窗、教室宿舍等场所,巧妙融入校训元素及诠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 学生社团践行校训:支持和引导学生成立专业型、科技型、公益型社团。社团活动成为学生实践“技”、锤炼“行”、激发“新”的重要平台。

(三)融入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服务

  • 师德师风率先垂范:要求教师不仅做学识技能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敬业精神,是对校训最直接的诠释和示范。
  • “双师型”教师保障“技”的传承: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确保能将最新的技术和工艺传授给学生。
  • 管理服务体现育人导向:学校的管理制度、服务流程都体现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在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中落实“德”的要求。

(四)融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确保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体现“求是”精神。
  • 共建实践平台: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基地、技术研发中心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技术应用场景,在实践中锤炼“技”与“行”。
  • 引入企业文化:将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质量文化、创新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氛围,理解职业道德和规范,激发“创新”动力,规划“致远”人生。

通过这些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的校训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准则,化为了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化为了校园里的一种风尚,最终塑造出具有良好品德、精湛技能、务实作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 校训的深远影响:塑造学院品牌与赋能学生未来

校训的践行,对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内凝聚人心,塑造学院独特文化品牌

  • 凝聚价值共识:校训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增强了学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
  • 指引办学方向:校训精神渗透到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成为指引学院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内在逻辑。
  • 提升品牌形象:一所拥有深刻文化内涵和鲜明价值导向的学校,更容易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校训成为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文化标识,增强了其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二)对外展示形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输出高素质人才:校训指引下培养出的毕业生,以其“德技双馨、知行合一”的特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为黔东南州乃至更广阔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 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学院围绕校训开展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活动,直接服务于地方企业技术升级和工艺改造,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与扩散的重要节点。
  • 传承与创新区域文化:校训对本土文化的吸纳与弘扬,使得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的使命,为地方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对学生终身发展赋能,奠定幸福人生基石

  • 奠定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校训所强调的“德”与“技”,是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双翼。良好的品德是立身职场、获得信任的根本;精湛的技艺是赢得尊重、实现价值的保障。
  • 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笃行”、“求是”的锤炼,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创新”、“致远”的引导,则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未来视野。这些品质对于应对人生各种挑战至关重要。
  • 明确人生的价值坐标:校训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社会进步联系起来,树立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使其人生追求更有高度、更有意义。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其灵魂所在、精神所系。它源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时代呼唤,内涵丰富,体系严谨。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校训已深深融入学院的血液,成为驱动学院特色发展、赋能学生人生出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广阔舞台上,这八字校训将继续闪耀光芒,指引着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01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20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