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广外校训历史)

关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作为华南地区外语、外贸、经济管理及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高等学府,其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不仅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更是其办学历史、教育理念与时代使命的集中体现。这八个字,深刻烙印着广外自诞生至今所走过的独特道路。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的合并与发展历程逐步确立的。它汲取了中国古代经典《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儒家思想精髓,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尚行”二字则体现了对知行合
一、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的呼应。更为核心的是,“学贯中西”精准地定位了广外作为国际化特色鲜明大学的立校之本,它要求师生不仅要有深厚的国学根基,更要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汲取智慧。这条校训的历史,与广外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发展为多科性大学,再到如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进程紧密相连,是其身份认同和价值追求的永恒灯塔,持续指引着无数广外学子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渊源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璀璨星空中,每一所底蕴深厚的大学都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区别于他者,而这种精神气质最凝练、最直接的表达,便是其校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这所坐落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州的著名学府,以其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而闻名。其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踏入校园的学子和在此耕耘的师者。这八个字,看似简洁,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教育理想和时代精神,它的诞生与演变,与广外自身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史血脉相连。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核心内涵

要理解广外校训的深远意义,首先需对其文本进行细致的拆解与分析。“明德尚行,学贯中西”是一个结构工整、意蕴递进的短语,前后两部分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价值体系。


1.“明德尚行”:立德树人与知行合一的根本

“明德”一词,源远流长,其最著名的出处是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意指人天生所具有的光明、美好的德性。而“明德”作为动词,意为“使彰明”,即通过教育和修养,将内在的美好品德发扬光大。广外将“明德”置于校训之首,旗帜鲜明地确立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它强调,大学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德”不仅包含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更拓展至全球伦理、跨文化理解与尊重等现代公民素养。

“尚行”则是“明德”的必然延伸与实践路径。“尚”有尊崇、注重之意,“行”即行动、实践。“尚行”理念与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反对空谈道德与学问,强调将所“明”之“德”与所学之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和提升。对于广外这样一所以应用型人才见长的大学而言,“尚行”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书本和理论层面,必须积极投身于语言实践、商业实习、社会调研、国际交流等活动中,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贯中西”:全球化视野下的学术追求与文化定位

“学贯中西”是广外校训中最具标识性的部分,它精准地定义了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指学问、学识;“贯”意为贯通、融会;“中西”则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和知识传统。

  • 语言与文化的桥梁: 广外的前身包含了广州外国语学院,语言教学是其看家本领。“学贯中西”首先要求师生精通中外语言,这是实现贯通的基础。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更强调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等进行深入理解。
  • 知识结构的融合: 在专业学习上,它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既要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又要系统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一种复合型、交叉性的知识结构。
    例如,一个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经济学理论,还要了解对象国的法律、文化和商业惯例。
  •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 “贯通”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叠加中西知识,而是通过比较、辨析、碰撞,产生新的见解和智慧。它培养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复杂语境中,不盲从、不偏执,具备文化自信的同时又能包容开放,成为能够推动文明互鉴的卓越人才。

“明德尚行”与“学贯中西”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前者是根基与方向,确保人才成长的道德高度和社会价值;后者是方法与路径,赋予人才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核心能力。二者共同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二、 校训的历史演进与时代背景

广外校训的确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其合并组建历史与时代发展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要理解其历史,就必须回顾广外这所大学是如何形成的。


1.源流分合:两所特色院校的合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于1995年,由原隶属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原隶属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这次合并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下的一个重要案例。

  • 广州外国语学院: 成立于1965年,是原国家教委(教育部)直属的三所著名外语学院之一(另两所为北外、上外)。其主要使命是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和外语师资,在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底蕴深厚,其精神气质更侧重于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沟通。
  •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 成立于1980年,是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直属的院校。它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直接服务于国家急需的对外贸易事业,培养的是精通外语、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基因中充满了强烈的实践导向和经世致用的色彩。

两校的合并,是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它整合了外语学院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外贸学院鲜明的应用特色,为形成一所“外语”与“外贸”紧密结合、人文社科与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奠定了基础。合并之初,如何凝练出一个能够涵盖两校传统、体现新大学发展方向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2.校训的提炼与确立

在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后,确立新的校训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校内广泛的讨论、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论证,最终,“明德尚行,学贯中西”这八个字脱颖而出,被确立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训。

这一校训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 对合并前两校精神的继承与升华: “学贯中西”显然继承了广州外国语学院的核心追求,而“尚行”则精准地体现了广州对外贸易学院的务实传统。“明德”则是两校乃至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共同的价值基础。新校训成功地将两条源流融为一体,而非简单取舍。
  • 顺应90年代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时代潮流: 19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对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社会不仅需要懂外语或懂外贸的人,更需要既具备良好品德、又能实干、还能在中西文化间自如穿行的复合型人才。广外校训正是对这种时代呼唤的直接回应。
  •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校训的表述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尤其是“明德”二字,直接源自儒家经典,这使其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彰显了文化自信。
    于此同时呢,它又赋予传统以现代意义,使古老的智慧在全球化时代焕发新生。

因此,广外校训的诞生,是学校历史基因、现实定位与未来展望三者碰撞融合的结晶,它标志着一所新大学独特身份认同的正式形成。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广外并非将“明德尚行,学贯中西”仅仅镌刻在石碑上,而是将其深度融入到了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学校鲜明的文化标识和行动指南。


1.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体现

广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刻体现了校训精神。

  • “明德”教育: 学校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广外榜样”评选、志愿服务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 “尚行”实践: 广外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学校拥有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众多跨国公司、外贸企业、国际组织保持紧密合作。品牌项目如“暑期海外研学项目”、“模拟联合国”、“商业实践大赛”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其强大的校友网络也在学生实习和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学贯中西”的课程与国际化: 广外推行“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许多非外语专业也对学生的外语能力有较高要求。学校开设了大量关于中外文化比较、国际政治经济、区域国别研究的课程。
    于此同时呢,广外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之一,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换生、双学位项目等海外学习机会,营造了“在地国际化”的校园环境。


2.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中的导向

校训也为广外的学科发展和科研方向提供了指引。

  • 强化跨学科研究: 学校着力推动外语、外贸、经济、管理、法律、新闻等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了多个聚焦区域与国别研究、全球经济治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领域的跨学科平台,这正是“学贯中西”在学术层面的体现。
  • 服务国家战略: 广外的科学研究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领域,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的成果,体现了“尚行”的服务社会功能。
  • 促进中外学术对话: 学校鼓励教师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主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众多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致力于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桥梁。


3.在校园文化与精神塑造中的渗透

校训精神已经内化为广外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 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 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各种文化节、语言角、国际文化聚落等活动常态化举办,使得校园成为一个微缩的“地球村”,学生在此潜移默化地习得跨文化交往能力。
  • 务实进取的学风: 广外学子素以“上手快、能力强、视野广”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这种务实作风正是“尚行”文化的体现。学生们不仅埋头读书,更积极关注社会、参与实践。
  • 校友文化的传承: 遍布全球的广外校友,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涉外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是校训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和传播。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此背景下,广外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价值不仅没有衰减,反而愈发凸显其前瞻性和生命力。


1.应对全球化新挑战的指南针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涌动,文明冲突论时有泛起。广外校训所倡导的“学贯中西”,其核心是沟通、理解与融合,而非对立与排斥。它教导师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不同文明,通过深度交流来消除隔阂与误解。这种精神对于培养能够应对复杂国际环境、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一代至关重要。


2.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助推器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广外凭借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校训中的“尚行”要求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将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而“学贯中西”的人才,正是这些战略最急需的资源。


3.引领未来教育改革的灯塔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协作能力,这些恰恰是“学贯中西”所追求的目标。广外校训所蕴含的“全人教育”理念(明德)、实践导向(尚行)和全球视野(学贯中西),为探索未来高等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展望未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将继续高举“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旗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它将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条校训,如同奔流不息的珠江水,将持续滋养着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位求知者,引领他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148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3568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