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概况介绍(专业设置概况)

黑龙江科技大学专业设置概况综合评述黑龙江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植根于祖国北疆、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黑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其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鲜明格局。学校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其专业体系深刻体现了服务矿产资源安全、现代化大农业、高端装备制造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构建了从地矿测绘到机械电气、从化工材料到计算机信息、从经管文法到艺术教育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架构,实现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前沿学科的有机结合。学校不仅注重传承和发扬在矿业工程、安全工程等领域的传统优势,使其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更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拓展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与前瞻性布局。
于此同时呢,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其专业设置不仅具有扎实的学科根基,更具备强烈的应用导向,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龙江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总体而言,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呈现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动态调整、持续创新的良好态势,是一所学科实力稳步提升、社会声誉日益彰显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专业设置概况详述

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其办学实力与特色的集中体现,经过数十年的积淀与发展,已形成了一套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优势突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本科专业体系。这套体系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历史传承,更指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学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核心载体。


一、 学科专业体系的整体框架与特色

学校专业设置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八个学科门类,充分体现了多科性大学的特征。其中,工学门类专业占据主导和核心地位,无论是专业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投入,都体现了学校以工科立校的根基。这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确保了学校在保持传统工科优势的同时,能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孕育新的增长点,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成长路径。

学校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深厚的行业底蕴: 源于煤炭行业的办学历史,使学校在矿业、安全、地质、测绘等领域拥有无可替代的深厚积淀,相关专业如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具有鲜明的行业针对性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 紧密的区域服务导向: 专业设置紧密结合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老工业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富集区以及对俄经贸合作桥头堡的区位特点,设置了与之高度匹配的专业群,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等,直接服务于龙江全面振兴。
  • 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所有专业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建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众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 动态优化的调整机制: 学校积极响应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内涵,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审慎增设新兴交叉专业,如智能采矿、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保持专业体系的先进性与活力。


二、 主要学院与核心专业群介绍

学校的专业具体分布在各二级学院,通过学院的建设来推动专业集群发展。


1.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该学院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特色最鲜明的学院之一,承载着学校的传统优势。其专业设置直接面向矿产资源的安全、绿色、高效开发与利用。

  • 核心专业: 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
  • 专业群特点: 这些专业构成了从矿产资源勘探、矿井建设、开采、运输到矿物分选加工、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完整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采矿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在智能开采、绿色开采方向形成显著优势。安全工程专业侧重于矿山安全技术与管理,在国内享有盛誉。这些专业与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的地位高度契合,毕业生供需两旺。


2.机械工程学院

该学院是学校规模较大的工科学院之一,专注于装备制造领域人才的培养,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 核心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 专业群特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一省级重点专业为龙头,向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等方向拓展。专业设置强调设计与制造并重、软件与硬件结合,注重学生现代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


3.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该学院聚焦于电能生产、传输、分配、利用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是现代工业的“神经中枢”。

  • 核心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器人工程。
  • 专业群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涵盖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电机电器等多个方向。自动化专业则侧重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与优化。新设立的机器人工程专业,顺应智能制造发展趋势,融合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前景广阔。


4.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该学院发展迅速,专业成为全校的热门选择,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输送人才。

  • 核心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
  • 专业群特点: 专业设置覆盖了从底层硬件、系统软件到上层应用开发的完整信息技术链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注重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软件工程专业强调软件开发过程的工程化与管理;新设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专业,直面前沿科技,为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应用等领域培养专门人才。


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该学院致力于新材料研发与工程应用,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

  • 核心专业: 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专业群特点: 专业设置既包括传统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也涵盖了新兴的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连接材料与制造,侧重于材料的加工制备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则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培养太阳能、储能电池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人才。


6.建筑工程学院

该学院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 核心专业: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城乡规划。
  • 专业群特点: 专业体系覆盖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全流程。土木工程是核心专业,涉及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岩土工程等多个方向。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则赋予学生艺术审美与规划设计能力,与工科专业形成互补。


7.管理学院与经济学院

这两个学院共同构成了学校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支撑,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

  • 核心专业: 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金融工程。
  • 专业群特点: 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对外经贸合作的需求。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实践性强,就业面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托黑龙江省对俄地缘优势,突出对俄经贸特色。这些专业的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工科知识背景,在面向工业企业就业时更具优势。


8.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外国语学院

这些学院为全校学生提供通识教育,同时培养专门的文法、外语人才。

  • 核心专业: 社会工作、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俄语。
  • 专业群特点: 俄语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之一,充分利用对俄交流合作的地缘优势,培养精通俄语、了解俄罗斯国情的专门人才。法学、社会工作等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理学院

理学院承担着全校公共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教学任务,同时开办应用理学专业。

  • 核心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
  • 专业群特点: 这些专业强调数学基础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为数据分析、科学计算等领域培养基础性人才,是支撑工科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 专业建设的支撑条件与质量保障

雄厚的专业实力离不开一流的支撑条件。黑龙江科技大学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构建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1.师资队伍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和工程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科研创新的推动者。


2.教学平台与实验室

学校建有完备的教学实验设施,包括现代制造工程中心、电气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等一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别是与矿业相关的深部矿产资源开发、矿山安全等实验室,装备水平先进,特色鲜明。这些平台为学生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与龙煤集团、中国一重、哈电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这种深度的产教融合确保了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工程实际,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建立了涵盖招生、培养过程、毕业出口全链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通过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持续改进教学工作,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社会期望。


四、 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智能化改造升级将成为主线。无论是传统的采矿、机械专业,还是新兴的计算机、电气专业,都将进一步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技术,打造“智能+”专业特色,培养适应智慧矿山、智能工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的新型工程人才。

跨学科交叉融合将更加深入。学校将鼓励打破学院和学科壁垒,设立更多跨学科的专业方向或微专业,如“矿业+环境”、“机械+电子+计算机”、“经济管理+大数据”等,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再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的导向将更加鲜明。专业设置将紧密围绕国家“双碳”目标、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等重大战略以及龙江“4567”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增强服务贡献能力。

国际化办学水平将不断提升。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推动相关专业与国际标准接轨,特别是在对俄合作方面形成更鲜明的特色。

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优化的系统。它根植于北疆沃土,承载着服务国家与区域的使命,通过清晰的布局、鲜明的特色、扎实的建设和持续的创新,为莘莘学子搭建了成就梦想的舞台,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其专业体系必将更加完善,更具竞争力,在高等教育版图中绽放出更加独特的光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25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3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