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文山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文山学院校训历史)

文山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文山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本科院校,其校训“博思审问,明德笃行”深刻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这八字校训汲取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同时紧密结合了地方文化特质与时代发展要求,成为指引师生治学与为人的核心准则。“博思审问”强调学术上的广阔视野与批判性思维,鼓励师生在求知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思维和严谨的态度;“明德笃行”则注重道德修养与实践行动的统一,要求师生将高尚的品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贡献。这一校训的形成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反映了文山学院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它不仅是对学校办学传统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激励着一代代文山学院人在学术探索和人格塑造上不断追求卓越。文山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校训的具体内容与释义文山学院的校训为“博思审问,明德笃行”。这八个字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同时注入了现代大学的育人理念。

博思审问:其中,“博思”出自《论语》的“博学而笃志”,意指广泛地学习和思考,拥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审问”则源自《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在求知过程中要有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对待学问需细致考察、深入追问。整体上,“博思审问”倡导的是一种兼容并蓄、独立思考的学术态度,鼓励师生在学术领域保持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不囿于成见,勇于创新。

明德笃行:“明德”语出《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为彰明高尚的品德,弘扬光明正大的道德行为;“笃行”同样见于《中庸》,指切实地实践、脚踏实地地行动。这部分校训强调的是道德修养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要求师生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将所学所知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服务社会。

整体而言,文山学院的校训融合了学术与道德、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过程文山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融合过程。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47年成立的国立西南师范学校文山分校,后历经文山师范学校、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直至200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文山学院。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校训的提炼与确定充分结合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早期办学阶段,学校注重师范教育,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这为校训中“明德”与“笃行”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校向综合性本科院校转型,学术视野不断扩大,人才培养目标也更加多元化,“博思审问”的学术导向逐渐被纳入校训考量。最终,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借鉴国内外高校校训精华的基础上,学校于升格本科之际正式确立了“博思审问,明德笃行”的校训。

这一校训的形成深受以下因素影响:

  • 儒家文化影响:文山州地处云南东南部,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但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在这里影响深远。校训中的用语直接取自经典,反映了对传统教育智慧的继承。
  • 地方特色融入:文山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富集地,校训中的“笃行”体现了学校服务地方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
  • 时代精神呼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校训强调“博思”与“审问”,契合了国家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师生立足时代需求,追求学术卓越。
校训与办学理念的深度融合文山学院的校训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渗透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

人才培养上,校训直接指导着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强化“博思”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研讨式教学、项目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审问”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活动落实“明德笃行”,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支教、环保等志愿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科学研究方面,校训倡导的学术精神激励师生围绕地方需求开展研究。文山学院依托生物资源、民族文化等地域优势,设立了多个科研平台,如云南三七研究院等,师生在“博思审问”中攻克技术难题,在“明德笃行”中将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助力文山州脱贫致富。

在校风建设上,校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学校通过校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使校训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例如,每年举办“明德讲堂”邀请道德模范讲座,开展“笃行计划”支持学生创业实践,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校训的实践案例与具体体现文山学院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落地实践。
下面呢从不同角度展现校训的具体体现:
  • 学术活动中的“博思审问”:学校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读书会等活动,鼓励跨学科交流。
    例如,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师生既广泛借鉴人类学、历史学理论(博思),又深入田野调查、质疑现有观点(审问),形成了多项创新成果。
  • 德育实践中的“明德笃行”:文山学院将道德教育融入实践环节,如与当地中小学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师范生通过支教践行“明德”;理工科学生参与“三七种植技术推广”项目,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笃行”。
  • 校园文化中的校训渗透:校训被刻于校园标志性建筑上,写入新生入学教育手册,并通过校歌、宣传片等媒介广泛传播。学生社团如“笃行志愿者协会”直接以校训命名,常态化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这些案例表明,校训已深度融入师生日常,成为行为准则与精神动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山学院的校训展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未来指引意义。

校训契合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德笃行”强调品德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博思审问”回应了科技创新对人才思维能力的要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支持。

校训强化了学校的地方服务功能。文山学院作为地方高校,通过校训理念引导师生扎根文山、研究文山、服务文山,例如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智囊作用,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担当重任,增强了学校与区域发展的共生性。

展望未来,校训将继续为文山学院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变革到来,“博思审问”提醒师生保持学习与反思能力;“明德笃行”则确保技术应用符合伦理规范。校训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其既能坚守核心价值,又能适应时代变迁,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文山学院的校训“博思审问,明德笃行”是其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结晶。它不仅是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更是学校立足地方、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这一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实践导向,将继续引领文山学院在高等教育事业中不断前进,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48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3.3954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