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南民族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中南民族大学校训详解)

综合评述中南民族大学校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是其办学灵魂与精神品格的高度凝练,深刻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理念与文化特质。这八字校训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并非孤立的口号,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构筑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标识。“笃信”与“好学”侧重于对个体内在修养与求知精神的要求,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成才之基;“自然”与“宽和”则转向个体外在的处世态度与校园的整体氛围,倡导一种真诚坦荡、包容并蓄的境界,是立身之本。校训精准地契合了中南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院校的使命担当,即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爱国主义主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它不仅是对历代学人的鞭策与激励,也是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入解读和践行这一校训,对于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把握其教育方针、传承其文化基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学子们的成长之路,也塑造了学校兼容并蓄、奋发有为的鲜明形象。
下面呢将对此校训进行逐层深入的详细阐述。中南民族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文化意蕴

中南民族大学坐落于浩瀚的长江之滨、美丽的南湖之畔,是一所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自1951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凝练出了“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八字校训。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鲜明的时代精神,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 “笃信好学”:治学之本与精神之柱

“笃信好学”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儒家思想对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之一,体现了对信念的坚守与对知识的渴求。


1.“笃信”的深层解析

“笃信”意指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信仰。在中南民族大学的语境下,其内涵具有多层意义:

  • 对国家与民族的忠诚信仰: 作为一所民族院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首要任务。“笃信”首先体现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它要求师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事业之中。
  • 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笃信”也意味着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在学术研究中,要求师生坚守学术道德,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探索未知。
  • 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同: 对于中南民大的师生而言,“笃信”还包含了对学校“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这一办学使命的认同与担当。它激励师生扎根民族地区,学以致用,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笃信”是行动的源泉和方向的灯塔。一个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容易在复杂的现实和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因此,“笃信”为“好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2.“好学”的实践要求

“好学”即热爱学习、勤于探索。它强调的是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

  • 广泛的涉猎与专业的深度: 中南民族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好学”鼓励学生不仅要深入钻研本专业知识,达到精深的程度,还要拓宽视野,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形成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的知识结构。
  • 终身学习的理念: “好学”不仅限于在校期间的课堂学习,更倡导一种贯穿一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好学”绝非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质疑批判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它鼓励师生敢于挑战权威,提出新观点,探索新方法,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笃信”与“好学”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笃信”为“好学”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使学习不致沦为单纯的技能训练;“好学”则为“笃信”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使信仰建立在丰厚的学识之上,更加坚定而清醒。二者共同构成了个体成长成才的坚实内核。


二、 “自然宽和”:处世之道与校园之魂

如果说“笃信好学”侧重于内在的修养,那么“自然宽和”则更多地体现了外在的气度与环境的氛围。它源于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和儒家“和为贵”的理念,共同营造了一种和谐、包容、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


1.“自然”的真谛诠释

“自然”在此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一种不刻意、不造作、真诚坦荡的状态和境界。

  • 率真坦诚的品格: 倡导师生保持内心的纯真与本然,待人接物真诚坦率,不虚伪、不矫饰。在学术上,追求真实,反对浮夸;在人际交往中,以真心换真心,建立真挚的友谊。
  • 尊重规律的态度: “自然”意味着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天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规律;在科学研究中,要求遵循科学规范,实事求是。
  • 从容淡泊的心境: 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自然”倡导一种平和、从容的心态。鼓励师生在追求卓越的同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专注于自身的成长与价值的实现。

“自然”是“宽和”的前提。只有内心真诚、行为坦荡,才能达到真正的宽容与平和。


2.“宽和”的博大胸怀

“宽和”即宽容、平和、和谐。这对于一所汇聚了全国56个民族师生的大学而言,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 文化多样性的包容与尊重: 中南民族大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宽和”首先体现为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的充分尊重、理解和包容。它鼓励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美美与共,共同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校园氛围。
  • 学术思想的自由与争鸣: “宽和”体现在学术领域,就是倡导学术自由,鼓励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平等对话与良性竞争。它为思想的碰撞和创新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允许探索中的失败,包容成长中的不足。
  •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温暖: “宽和”营造了一种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彼此尊重,和睦相处,使校园成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大家庭。
  • 对差异与矛盾的化解智慧: “宽和”并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对待分歧和矛盾,寻求共识,化解冲突,促进团结与合作。

“自然”与“宽和”相互促进。“自然”的心境更容易生出“宽和”的胸怀,而“宽和”的环境则有助于个体保持“自然”的本性。二者共同塑造了中南民族大学开放、包容、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特色。


三、 校训的整体性与时代价值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八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逻辑关联和实践统一性。


1.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统一

“笃信好学”主要指向个体的内在世界,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强调理想信念的坚定和知识能力的提升,属于“修己”的范畴。“自然宽和”则更多地展现了个体与外部世界(他人、社会、环境)相处的态度和方式,是立身处世的准则,属于“安人”的范畴。校训完整地勾勒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品质:内有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学识,外有真诚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二者结合,体现了“内圣外王”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的高度契合。


2.个人成长与集体和谐的互动

校训既关注个体的成长成才(通过“笃信好学”),也关注集体氛围的营造(通过“自然宽和”)。个人的勤奋好学、品德高尚为形成和谐包容的集体环境奠定了基础;反过来,一个宽和、自然的集体环境又为每个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潜能发挥提供了最优的土壤。这种个人与集体的良性互动,正是大学教育追求的理想状态。


3.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校训的表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其精神内核却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和普世价值。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坚定的信仰(笃信)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好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于此同时呢,在价值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保持本真(自然)和拥有包容心态(宽和)是促进社会和谐、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品质。中南民族大学的校训成功地将古老的文化智慧转化为指导现代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鲜活理念。


4.民族院校特色的彰显

这八字校训特别契合中南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院校的定位。“笃信”中包含的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信念,“宽和”中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直接服务于学校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心任务。它教育学生既要成为本民族优秀的儿女,更要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自觉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四、 校训的践行与传承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中南民族大学通过多种途径,将“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精神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1.融入教育教学:
将校训精神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并转化为日常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2.融入校园文化:
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载体,反复宣讲和诠释校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灵魂。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如景观设计、楼宇命名等,也潜移默化地体现校训精神。


3.融入管理服务:
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以“自然宽和”为理念,营造尊重、关爱、便捷的环境。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引导,都体现“笃信好学”的标准。


4.融入校友事业:
遍布各地的中南民大校友,在各行各业践行着校训精神,他们的成就和口碑是校训价值最生动的体现和最有力量的传播。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作为中南民族大学的校训,是其历史传承、办学特色和未来志向的集中表达。它既是对师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八个字如同基因密码,深深嵌入学校的肌体,塑造着一代代中南民大人的精神风貌,引领着学校在服务国家民族事业、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一校训将继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而团结奋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50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56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