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南师校训及历史)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百年学府,其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不仅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更是其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的核心体现。这八个字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与教育思想,既汲取了中国古代经典的文化精髓,又紧密结合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要求。“正德”强调道德修养的根本性,要求师生以端正的品德立身;“厚生”则体现了关怀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笃学”倡导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追求学术的精深与创新;“敏行”突出知行合一,鼓励敏捷实践、勇于探索。这一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积淀,其源头可追溯至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萌芽阶段,并在学校不同时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仅反映了南京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崇高追求,也成为一代代南师人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精神指南。理解其历史渊源与深刻内涵,对于把握学校的文化特质与教育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校训的正式表述与核心内涵

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正德厚生,笃学敏行”。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哲学和人文精神,是学校立校之本、治学之基、育人之魂的集中表达。

“正德”一词,源自《尚书·大禹谟》中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意为端正德行,修身明志。它强调道德品性是个人成长与社会存在的基石,要求师生在学术与生活中始终保持高尚的操守和严谨的自律。在大学教育的语境下,“正德”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向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的优秀人才。

“厚生”同样出自《尚书》,原意是丰富民生、造福百姓。南京师范大学将其引申为教育应服务于人民,致力于社会进步与人类福祉。它倡导的是一种关怀现实、心系苍生的情怀,鼓励学子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体现大学的社会担当与人文关怀。

“笃学”语出《论语·泰伯》中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意为专心勤学、持之以恒。它强调学术上的扎实与专注,反对浮躁与功利,倡导深入探索、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在高校环境中,“笃学”不仅指对知识的刻苦钻研,更包括对学术规范的恪守、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践行。

“敏行”则源于《论语·里仁》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要求人们敏捷快速地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对于大学而言,“敏行”鼓励师生不仅要做思想的巨人,更要做行动的先导,积极应对时代变革,敏锐把握社会需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知识、服务社会。

这八个字彼此呼应、有机统一:“正德”是根本,“厚生”是方向,“笃学”是途径,“敏行”是落脚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价值体系。它们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现代大学的功能与使命,指导着南京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不断追求卓越。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并非建校之初即确立,而是随着学校历史的推进、教育理念的深化逐渐凝练成型的。其演变过程与学校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反映出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的思想变迁。

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在原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在这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虽未一直有明确的八字校训,但其精神传统却一脉相承。

早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学校倡导“俭朴、勤奋、诚笃”的学风,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实践能力。此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阶段,又强调“仁、诚、勤、朴”的育人理念。这些早期的训导思想虽表述不同,但均已蕴含“正德”“笃学”“敏行”的精神要素,为日后校训的形成奠定了历史与文化基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与反思时期,大学文化建设和精神塑造日益受到重视。南京师范大学在总结百年办学传统、结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正式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确定为校训。这一选择不仅是对古典经典的回归与致敬,更是对学校自身历史中教育思想的提炼与升华。

校训的确立过程经过广泛讨论和严谨考证,力求既体现文化传承,又突出现实意义。其中,“正德厚生”偏重价值导向与社会责任,而“笃学敏行”则强调学术与实践并重,二者相辅相成,完整表达了大学的教育宗旨。从此,这八个字成为凝聚全校师生共识、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精神符号。

校训与学校传统及教育理念的融合

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核心表达,必须与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深刻体现了这一点,它既是学校文化的结晶,也是其教育实践的指南。

校训反映了南京师范大学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优秀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为使命。“正德”与“厚生”直接指向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要求师范生以德立身、以生为本;而“笃学”与“敏行”则强调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识与有效的实践能力。这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范精神高度一致。

校训体现了学校以文化育人的特色。南京师范大学素以人文社科见长,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通。校训中援引经典、融合古今的表达方式,正是这一特色的鲜明体现。它引导师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道德修养、学术追求与社会服务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校训与学校倡导的“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校风以及“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一脉相承。它不仅在理念上提供价值引导,更通过具体的行为要求——如笃学对应于严谨治学,敏行对应于奋发进取——将这些抽象精神落实为日常实践。

此外,校训还融入了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对创新与实践的重视。“敏行”一词突出行动的敏捷与实效,鼓励师生积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实现知识创新与自我超越。这使得校训不仅具有历史厚重感,更富有时代生命力。

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与传播

校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字表述,更在于它如何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师生共同认同与践行的行为准则。南京师范大学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使校训精神深入人心。

在物质文化层面,校训在校内多个重要场所得到突出展示。例如:

  • 学校正门、主教学楼、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通常镌刻或悬挂校训匾额;
  • 校史馆、学院走廊、公共展厅等空间通过图文与多媒体形式阐释校训内涵;
  • 学位证书、毕业纪念册、校徽、校歌等文化载体均融入校训元素,增强其仪式感与象征性。

在制度与行为文化层面,学校将校训精神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与教育活动中:

  • 教师行为规范与师德建设强调“正德”与“厚生”,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关爱学生;
  • 学生守则与评奖评优制度体现“笃学”与“敏行”,鼓励勤奋学习、积极实践;
  •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注重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等项目培养学生“敏行”能力。

在精神文化层面,学校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学术讲座、文化论坛等形式深化对校训的解读与传播:

  • 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常以校训为主题,强化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 邀请知名学者、校友代表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校训的实践意义,增强其感染力;
  • 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与校训精神相关的公益、学术、文化活动,使校训真正“活”在校园日常中。

此外,校训还通过媒体宣传、校园景观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现代传播手段,不断拓展其影响力。这些努力使得“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南师人共同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追求。

校训对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影响

校训作为大学的核心价值表达,对师生个体的成长与学校整体的发展均产生深远影响。在南京师范大学,校训不仅塑造了一代代学人的精神风貌,也推动了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卓越追求。

对于学生而言,校训是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指引。许多南师学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内化校训倡导的价值观念:“正德”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厚生”引导他们确立人生目标,“笃学”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敏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这种全面而均衡的培育模式,使得毕业生不仅在专业领域表现出色,更在社会责任、道德品质方面受到广泛认可。不少校友在回顾大学生涯时,均提到校训对其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的深刻影响。

对于教师与研究人员而言,校训既是职业伦理的要求,也是学术追求的激励。“正德”提醒他们恪守学术道德、弘扬师道精神;“厚生”鼓励他们将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笃学”倡导深耕专业领域,追求学术创新;“敏行”则推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促进知识转化。在这一氛围下,南京师范大学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学术精湛、贡献突出的专家学者,成为学校声誉的重要支撑。

对学校整体而言,校训为战略规划与事业发展提供了理念框架。它帮助学校明确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即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服务社会为使命。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其背后离不开校训所倡导的全面、协调、务实的发展理念。
于此同时呢,校训也成为学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文化名片,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与国际认可度。

更重要的是,校训在促进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既守护了百年南师的历史根脉,又为其注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使学校在快速变化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始终保持特色与活力。

校训的比较视角与普遍意义

通过与其他高校校训的比较,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南京师范大学校训的特点与普遍意义。中国大学的校训大多源于传统文化经典,强调道德、学问、行动的统一,但不同学校因其历史、类型与定位的差异,在校训选择与侧重上各有不同。

例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偏重现代精神与社会变革,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强调个人修养与天地境界;而师范类院校的校训则普遍突出“德”与“学”的结合,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相比之下,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更加全面均衡,既包含了道德诉求(正德)、社会关怀(厚生),也涵盖了学术追求(笃学)与实践导向(敏行),体现出师范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特点。

这一校训不仅具有学校特色,也具有广泛的普遍意义。它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笃学实干、知行合一”理念,符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甚至对全球高等教育都有启示价值。在科技迅速变革、社会复杂多元的今天,大学愈发需要培养既具专业能力又具人文关怀、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人才。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正回应了这一需求,为如何培养全面发展、负责任、有能力的公民提供了价值框架。

此外,校训的古典表达与现代诠释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命力。它既根植于本土传统,又面向世界与未来,成为沟通古今中西的文化桥梁。这正是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学府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所在。

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凝聚了学校的文化传统与教育理想,其历史渊源深远,内涵丰富,影响广泛。它源自中国古典经典,形成于学校百年办学的历程中,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一校训不仅指引着师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塑造了学校的整体风貌与社会形象。通过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与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南京师范大学的使命与追求,以及它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校训作为精神旗帜,将继续引领南京师范大学在培养优秀人才、推动学术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837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66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