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闽南师范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闽南师大建校时间)

关于闽南师范大学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闽南师范大学的建校时间可追溯至1963年,其前身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是福建省为适应闽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需求而设立的重要师范类院校。学校诞生于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正值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着力培养师资力量的历史阶段。其创办背景与闽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传统密切相关:闽南作为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兼具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同时区域内基础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亟需本土化师范人才支撑。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体制调整,从最初的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到漳州师范学院,最终于2013年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实现了从单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师范大学的转型。这一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国家师范教育体系的演进,也体现了闽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对高等教育的深层需求。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师教育为基础,融合闽南文化研究特色,成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与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闽南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
一、建校背景与时代契机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与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国家明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事业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福建省作为东南沿海省份,基础教育师资缺口较大,尤其是闽南地区(包括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因人口密集、侨乡经济活跃,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尤为迫切。此前,福建省仅有福建师范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一所本科师范院校,难以覆盖全省师资培养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漳州设立第二所省属师范院校,即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成立,首批开设中文、数学等专业,专注于为闽南地区培养中学教师。
二、早期发展与体制变迁 建校初期,学校依托漳州本地文化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和基础理科为主的专业体系。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冲击了高等教育秩序,学校于1970年被迫停办,师资与设备并入福建师范学院,校址被改为工厂用地,办学进程中断。这一时期,闽南地区的师范教育陷入停滞,师资培养体系遭到破坏。 1977年恢复高考后,国家重新重视高等教育,福建省为弥补闽南师范教育空白,决定重建该校。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以“漳州师范专科学校”名义恢复办学,开设专科层次师范专业。1986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增设物理、化学、英语等专业,成为闽南地区核心师范人才培养基地。
三、更名与转型:迈向综合性师范大学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期。学校基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逐步拓展学科领域,在保留师范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增设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非师范专业。200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办学质量得到认可。为体现办学定位的升级与地域特色,2013年4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这一更名不仅突出了学校服务闽南文化传承的使命,也标志着其从单一师范院校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转型。
四、学科建设与特色发展 学校以教师教育为核心,构建了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10余个学科门类的体系。其中,闽南文化与两岸关系研究成为突出特色: - 设立闽南文化研究院,专注闽南语、民俗、侨乡经济等研究; - 依托对台地理优势,开展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建立台湾省文献中心; - 强化师范教育实践体系,与中小学共建实习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五、现状与区域贡献 目前,闽南师范大学已成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拥有多个省级重点学科及科研平台。学校年均培养本科及研究生近2万人,其中师范生占比约40%,为闽南地区输送大量基础教育师资。
于此同时呢,通过闽南文化研究与传播,学校助力两岸文化交流与侨乡文化传承,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机构。 结语 闽南师范大学的六十年发展史,是中国师范教育演进与地方高校转型的缩影。从1963年建校至今,它始终紧扣时代需求,扎根闽南沃土,实现了从单一师专到综合性大学的跨越。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师范教育特色,强化闽南文化研究,为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提供人才与文化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96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3.1337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