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南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南华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南华大学的校训“明德、博学、求是、致远”,是该校办学精神、育人理念和文化底蕴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源远流长,意蕴深厚,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也深刻烙印着学校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与时代担当。其历史脉络与学校的三次创业史紧密相连,从肇始于国家核工业战略需求的工科院校,到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再到如今追求内涵式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校训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深化。“明德”是立校之基,强调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体现了学校为国育才的初心;“博学”是治学之径,倡导宽广的学识与视野,呼应了学校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路径;“求是”是科研之魂,恪守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传承了核工业人严谨求实的作风;“致远”是目标之维,寄寓着成就事业、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这八字校训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南华大学师生的价值坐标与行动指南,激励着一代代南华人在学术探索、社会服务和人生追求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成为学校文化认同和精神传承的核心载体。
南华大学校训的深度解读与历史溯源


一、 八字箴言: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经典溯源

南华大学的校训“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虽仅八字,却字字珠玑,每一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明确的育人导向。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从内在修养到外在事功、从知识积累到精神升华的完整体系。

明德:此词首要地位,凸显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根本性。“明德”一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指人天生所具有的光明、美好的德性,“明明德”意为发扬、彰明这种内在的德性。对于南华大学而言,“明德”意味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要求师生不仅要追求知识的增长,更要注重品格的锤炼,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对社会有担当、有贡献的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高度契合。

博学:此词指明了达成“明德”的途径之一——广博地学习。“博学”同样源于儒家传统,见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将“博学”置于为学序列的首位,强调知识积累的广度与基础的重要性。在南华大学的语境下,“博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鼓励师生广泛涉猎,拓宽知识视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的交融与创新,这与学校从单科性工学院向以工学、医学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转型历程相呼应;其二,倡导一种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学术胸襟,鼓励师生在专深研究的同时,具备广阔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求是:此词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核心精神。“求是”即探究真理、追寻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治学理念,如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称赞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近代以来,“实事求是”更被提升为思想路线的核心。对于一所起源于核工业、拥有深厚工科和医学背景的大学,“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它要求师生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真理、尊重事实、严谨踏实、反对虚假,秉承科学态度,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未知。这种精神是南华大学在核科学技术、医学临床研究等领域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学术声誉的基石。

致远:此词指明了学习与修养的终极目标——达成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致远”一词意境高远,如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指要有远大的志向和长远的眼光。对南华大学来说,“致远”寓意着两层深意:于个人而言,是希望师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不满足于现状,追求卓越,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于学校而言,是体现了学校自身追求长远发展、服务国家战略、贡献人类进步的宏大愿景。它激励南华人在取得成绩时不骄不躁,在面对挑战时坚韧不拔,始终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这八个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明德”是根本,“博学”是基础,“求是”是方法,“致远”是目标。由德性出发,通过广博的学习和严谨的求索,最终实现个人与事业的远大发展,这一逻辑链条清晰而深刻。


二、 岁月积淀:校训与南华大学发展史的共鸣

南华大学校训的确定与演变,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学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同频共振,是其精神传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集中表达。校训的历史,就是一部南华大学的创业史、奋斗史和升华史。

(一) 创业维艰与“求是”精神的奠基(1958-1999)

南华大学的前身之一是1958年为适应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而创办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学校的诞生肩负着为国家“两弹一艇”事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大使命。这一特殊的出身,深刻地塑造了学校最初的文化基因。

  • 艰苦环境淬炼实干作风:建校初期,条件极为艰苦,师生们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劳动建校。这种环境下,容不得半点虚浮,务实、严谨、吃苦耐劳的作风成为必然要求。核工业领域对精度、安全、可靠性的极致追求,天然地需要一种一丝不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虽然当时可能没有明确的八字校训,但这种精神已经内化为学校的行动准则和隐性传统。
  • 为国担当烙印“明德”内核: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崇高使命,使得“为国分忧、为国育才”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正是“明德”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可以说,在学校的第一次创业时期,“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明德”的爱国情怀已成为南华精神谱系的核心底色。

(二) 合并拓展与校训的正式确立(2000-2010前后)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发生深刻变化。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原中南工学院(由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发展而来)与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这次合并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学校从单一的工科院校向以工、医为主,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转型。

  • 学科融合催生“博学”理念:两所各具特色的高校合并,带来了不同学科文化、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工科的严谨逻辑与医学的人文关怀需要相互借鉴;核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可以与临床医学的应用探索找到结合点。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背景,迫切需要在理念上倡导兼容并包、广博学习的风气。“博学”作为校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被明确提出,正顺应了学校内涵拓展的内在需求。
  • 文化整合需要精神旗帜:合并组建新大学,不仅是机构的整合,更是文化的融合与重塑。需要一个高度凝练、获得广泛认同的精神标识来凝聚人心、指引方向。在此背景下,正式确立一个既能传承历史基因,又能面向未来发展的校训显得尤为重要。“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这八字校训,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原两校共有的求真务实精神(求是、明德),又赋予了新大学开放包容(博学)和志向高远(致远)的新内涵。它的确立,为新生代的南华大学树立了统一的价值标杆。

(三) 内涵发展与校训内涵的深化(2010年至今)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南华大学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校训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更深入地融入到了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其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实践性的诠释。

  • “明德”体现于育人体系: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医者仁心和社会担当,使“明德”落地生根。
  • “博学”支撑于学科生态:学校持续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工、医、理、文等学科的深度交叉,建设跨学科平台,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学生辅修双学位,致力于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 “求是”贯穿于科研创新:在核能安全、肿瘤防治、环境污染治理等特色优势领域,南华人继续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获得多项国家级科研奖励,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践行了“求是”的真谛。
  • “致远”引领于战略规划: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发展目标,提升服务能力,争取在若干领域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展现了“致远”的雄心。

由此可见,南华大学校训的形成史,是一部从实践积淀到理论提炼,再从文本确立到内涵深化的历史。它与学校命运紧密相连,是南华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鲜活见证。


三、 践行之道: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生动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被广泛认同和自觉践行。在南华大学的校园里,校训不仅仅镌刻在标志性建筑上,更渗透在制度设计、学风教风、校园活动以及师生言行之中,化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

(一) 制度层面的融入

  • 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校训精神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例如,通过设置必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块来体现“博学”;通过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质量要求来强化“求是”;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纳入课程体系来引导“致远”;通过综合测评、评奖评优中突出德育标准来落实“明德”。
  • 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将“明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求,制定师德规范,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强调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 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为捍卫“求是”精神,学校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机制,强调学术诚信,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月”等活动,倡导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学风。

(二) 文化景观与符号表达

  • 物质载体:校训碑、校训石是南华大学校园内的标志性景观,通常坐落于校门、广场或图书馆等核心区域,时刻提醒师生铭记和遵循学校的核心价值。校徽、校旗、官方网站、宣传画册等视觉识别系统中,校训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 仪式活动: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式等重要场合,校训是校长致辞、师生宣誓中反复强调的内容。这些庄严的仪式,通过语言和情境的强化,使校训精神内化于心。校史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其陈列布展也紧密围绕校训精神展开,讲述南华故事。

(三) 师生行为的自觉践行

  • 教师榜样:许多南华教师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教学科研,在核技术应用、疾病防治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们身上体现了“博学”与“求是”的完美结合。更有教师深耕讲台,爱生如子,用实际行动诠释“明德”的内涵。
  • 学生风采:南华学子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展现了扎实的“博学”功底和“求是”精神。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开展医疗卫生下乡、核科普宣传等公益活动,体现了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明德”情操。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了“致远”的人生追求。
  • 校友贡献:遍布海内外的南华校友,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许多已成为核工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成就和声誉,是对母校校训精神最有力的传播和证明。

通过这些多维度、立体化的浸润,校训从冰冷的文字变成了有温度、有力量的集体意识,塑造了南华大学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


四、 时代价值:校训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南华大学的校训“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虽然植根于自身特定的历史与传统,但其蕴含的普遍价值对于思考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重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高等教育容易陷入重技能轻人格、重知识轻德性的工具理性陷阱。南华大学校训将“明德”置于首位,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它提醒所有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应对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协同攻关。“博学”的理念倡导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的方向高度一致。高校应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课程体系,搭建跨学科平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 坚守学术研究的诚信底线:在追求科研产出和学术排名的压力下,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求是”精神犹如一剂清醒剂,告诫学术界必须坚守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学术伦理。高校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但又严肃惩戒学术不端的健康学术生态。

(四) 引导师生树立远大志向:“致远”的价值在于引导师生超越狭隘的个人功利,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宏大叙事中。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理想抱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鼓励他们立志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南华大学的校训是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名片。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向未来。这八字箴言不仅塑造了南华大学的过去和现在,也必将持续引领着它的未来航向,激励全体南华人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对于更广泛的高等教育界而言,深入理解和借鉴这种融传统智慧与时代精神于一体的校训文化,也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259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67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