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无锡师专建校背景)

综合评述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与成长,深深植根于中国近现代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其校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叶,那是一个旧秩序崩解、新思潮涌动的年代。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催生了“开民智、育新民”的社会共识,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师资成为挽救国运、实现近代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之一。无锡,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地基础教育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这种“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双重驱动,构成了学校创建最直接的社会动因。从最初的师范传习所、单级教授练习所,到后来的县立师范讲习所、乡村师范,直至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的每一次嬗变都精准地呼应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它不仅是无锡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师范教育从筚路蓝缕到体系化、现代化发展的艰辛历程。其校史承载的,是无锡人民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几代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弦歌不辍的奉献精神,也是中国地方师范教育适应社会变迁、服务地方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理解这段历史,对于把握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地方实践具有典型意义。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史详述
一、 晚清民初的萌芽:近代师范教育在无锡的肇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国之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之后,维新变法思想将“开民智”置于强国之本的地位。甲午战争的惨败,尤其刺痛了国人,促使朝野上下深刻认识到,仅靠购置船炮不足以图强,根本在于国民素质的提升,而国民素质的提升,则有赖于普及新式教育和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近代学制系统,并将师范教育独立出来,明确了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等层级,标志着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制度化开端。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自明清以来便是漕运重地和商业繁华之区。进入近代,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在此兴办实业,使无锡迅速崛起为闻名遐迩的“小上海”,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摇篮。工商业的繁荣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兴办新式教育提供了经济基础。新兴的工商业阶层普遍重视教育,他们不仅投资兴学,也迫切希望子女能接受现代知识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当时无锡乃至整个中国的现状是,旧式塾师虽熟读经史,但大多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无法胜任新式学堂的教学工作。合格新式教师的极度匮乏,成为制约无锡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无锡地方的官绅和开明士人积极响应朝廷兴学诏令,开始着手创办师范教育机构,以解师资短缺的燃眉之急。最初的形态多为短期、速成的师范传习所或讲习科。
例如,在清末新政期间,无锡、金匮两县曾设立师范传习所,招收有一定旧学基础的青年,进行短期的教育学、教授法及简易科学知识的培训,结业后充任初等小学堂教员。这些机构虽然办学规模小、学制短、设施简陋,但它们犹如星星之火,开启了无锡地区正规化师资培养的先河,为后续师范学校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播下了近代师范教育的种子。


二、 民国时期的奠基:师范讲习所与乡村师范的创立与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延续并加强了对于师范教育的重视。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力图构建更为系统的师范教育体系。无锡地区的师范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原有的短期传习所形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建立更为规范、学制更长的师范学校被提上日程。

1920年代至1930年代,是无锡地方师范教育机构成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教育普及和改革运动蓬勃兴起。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乡村问题,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影响广泛,认识到中国问题的根子在农村,而乡村教育的落后是农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培养愿意且能够服务于乡村教育的师资,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在此社会思潮与地方实际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无锡相继成立了更具规模的师范教育机构:

  • 无锡县立师范讲习所:这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地区重要的师资培养机构。它通常招收高小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一年或两年,课程设置相较于早期的传习所更为系统,包括国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其毕业生主要充实到无锡城乡的各类初级小学,成为推动本地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 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或相关前身):在更高层面,江苏省教育厅也在无锡布局了省级师范学校。这类学校办学层次更高,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三年或更长,培养目标是更高一级小学或中心小学的教师。它们的师资力量更强,设施更完善,管理更规范,对提升无锡地区乃至苏南地区的师范教育水平起到了引领作用。
  • 乡村师范学校的兴起:针对乡村教育师资奇缺的状况,一些专门面向农村培养教师的乡村师范学校也应运而生。这类学校往往注重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强调学生毕业后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无锡地区的乡村师范学校(或其雏形)为改善当时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落后面貌做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无锡沦陷,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学校被迫内迁或停办,师生流离失所,师范教育的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仍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或转入地下,或迁至相对安全的乡间,维系着师范教育的命脉,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抗战胜利后,无锡的师范教育机构陆续复员,着手恢复重建,但不久又因内战而受到影响,发展步履维艰。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整合与新生:中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确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开启了教育发展的全新时期。新政权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将其视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大计。而发展教育,关键在于师资。
因此,师范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中央政府在对旧有教育体系进行接管、改造的同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规划的新师范教育体系。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迅速缓解这一矛盾,国家采取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广泛举办师资短训班,大量吸收知识青年进行政治和业务培训后补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则对原有的师范学校进行整顿、合并和扩建,并新建一批师范学校,确立以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和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为主体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

在此全国性的大背景下,无锡地区的师范教育也进入了大规模的调整、合并与重组阶段。人民政府接管了民国时期遗留的各种师范教育机构,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对这些机构进行了整合。可能将原有的县立师范讲习所、乡村师范等合并,组建成为一所统一的、规范化的中等师范学校,例如“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或类似的名称。这一整合过程,集中了教育资源,统一了办学标准和管理,使无锡的师范教育走上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

在整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所新整合成立的中等师范学校承担起了为无锡地区(可能包括当时隶属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及周边区域)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其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小学教育实际,强调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及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培养。学校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了严谨治学、注重实践、面向基层的办学特色。在此期间,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毕业生,他们像种子一样撒播在无锡地区的广大城乡小学,成为支撑起新中国基础教育大厦的重要基石,为迅速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师范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灾难性冲击。师范学校作为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基地,首当其冲。正常的招生、教学活动中断,教师受到批判,教学设施遭到破坏,学校一度陷入瘫痪状态。直至“文革”后期,在“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下,教学活动虽有所恢复,但整体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这段曲折历程,是学校发展史中一个沉重的篇章,也从反面证明了尊重教育规律、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极端重要性。


四、 改革开放后的振兴与飞跃:迈向高等师范教育的新阶段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社会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教育领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强调“基础在教育”,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整个教育体系迅速拨乱反正,重新走上正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文革”十年造成的人才断层,中小学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异常尖锐。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加快师资培养步伐,成为当时教育战线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国家对师范教育采取了倾斜政策,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无锡的师范学校也迅速恢复活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缓解本地师资短缺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逐步实施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提升师范办学层次,将部分条件成熟的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成为我国师范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一转变旨在通过延长修业年限、深化专业学习、加强教育科研训练,来全面提高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无锡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无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包括对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日益迫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也为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上述宏观政策导向和地方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经过长期的办学积累和积极筹备,在原无锡师范学校等办学资源的基础上,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这一升格过程通常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或二十一世纪初,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的成果之一。学校的升格,标志着无锡地区的师范教育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从中等教育层次跃升到了高等教育层次。

升格后的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 办学定位:明确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 培养目标:从培养中等师范毕业生转向培养具有大学专科程度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专业设置:打破了中等师范相对单一的普师模式,设置了更贴近小学、幼儿园课程需要的专业方向,如小学教育(分文科、理科方向)、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划分更细,针对性更强。
  • 师资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优化师资结构,提升科研能力,以适应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
  • 课程与教学:构建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教育理论的前沿性、学科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这一时期,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持续提高,为无锡及周边地区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同时也为学校后续可能的进一步发展(如并入本科院校或升格为本科层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传承与创新: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并进一步走向普及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与此同时,中国教师教育的整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被开放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所取代,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参与教师培养,师范院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在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加强,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渴求,都为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挑战则在于,随着不少地区小学教师招聘的学历门槛逐步提升至本科,专科层次师范生的就业市场受到挤压;综合性大学和教育硕士培养规模的扩大,使得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了更多选择,对师范专科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吸引力构成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必然需要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与特色办学之路。可能的路径包括:

  • 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培养质量:坚定不移地以培养优秀小学、幼儿园教师为核心使命,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导向,加强与地方小学、幼儿园的深度合作,构建“U-G-S”(大学-政府-学校)协同培养机制,强化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岗位适应能力。
  • 探索一体化培养模式:与本科院校合作,尝试“专本衔接”等模式,为学生提供上升通道,同时探索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等,拓展服务面向。
  • 拓展非师范专业:在坚守师范主业的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拓展与学校资源优势相关的非师范类专业(如应用英语、现代教育技术、儿童发展与社会服务等),增强学校的适应性和活力。
  • 融入区域教育发展:更加主动地对接无锡市及江苏省的教育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地方基础教育改革项目、教师培训工程和教育科研活动,成为区域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 弘扬百年师范精神:深入挖掘和传承从早期师范讲习所到今日高等专科学校的百年文脉,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和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具有深厚教育情怀、扎实专业功底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教师。

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史,是一部伴随中国近现代化进程而不断适应、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需求的奋斗史。从其最初的萌芽,到民国时期的奠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整合壮大,直至改革开放后升格为高等教育机构,每一个阶段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痕迹,凝聚着无数教育工者的心血。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肩负着传承历史与开创未来的双重使命。其未来的发展,必将继续与无锡乃至国家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创新中谋求发展,继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其波澜壮阔的校史,不仅是自身宝贵的财富,也是研究中国地方师范教育变迁的一份生动档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71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41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