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哈工大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深深烙印在这所百年学府血脉之中的精神基因与行动圭臬。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意蕴深远,它并非诞生于书斋的抽象哲思,而是源自哈工大长期办学实践,特别是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频共振的历程中,所凝练出的最质朴、最核心的价值追求。“规格严格”体现了对科学规律、技术标准、学术规范乃至做人准则的极致尊重与恪守,是一种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而“功夫到家”则强调的是一种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实践精神,是将知识、技能、意志锤炼到炉火纯青境界的不懈努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哈工大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工大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教学传统与管理文化为校训的雏形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它伴随着哈工大服务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及国防尖端科技发展的每一步,从民房改建到国之重器,其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成为激励一代代哈工大人攻坚克难、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八字校训,是哈工大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其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的根本所在。

校训的文本释义与深层内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虽然用语平实,近乎口语,但其内涵却极为丰富和深刻,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从字面意义上看,“规格”指的是标准、规范和准则。在工程技术领域,它意味着设计图纸上的尺寸公差、材料性能、工艺参数等必须遵守的硬性规定。延伸到学术研究上,则是指学术道德、研究范式、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严格”则是一种态度和要求,意味着不妥协、不降低标准、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差错。
因此,“规格严格”强调的是对客观规律和既定标准的高度敬畏与无条件服从,是一种底线思维和准则意识。它要求师生在治学、科研、工程实践中,必须树立强烈的标准观念,凡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且严格执行。

而“功夫”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富含深意,它既指时间、精力的投入,也指技艺、造诣的深度。“到家”意为达到顶点、达到极致,形容技艺纯熟、效果完美。“功夫到家”强调的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它要求不仅要有“埋头苦干”的执着,更要有“追求卓越”的成效。它反对浅尝辄止、敷衍了事,倡导的是一种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这意味着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深入本质,反复锤炼,直至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最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将“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规格严格”是前提和基础,它确保了方向和方法的正确性,避免了南辕北辙;而“功夫到家”是目标和升华,它追求的是过程和结果的完美统一。没有“规格严格”的“功夫”,可能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付出;而没有“功夫到家”的“规格”,则容易流于形式,成为僵化的教条。二者辩证统一,共同体现了哈工大注重理论基础、强调工程实践、追求严谨求实的办学传统。这八字校训,不仅是学业和事业上的要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昭示,它告诫哈工大人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都要有高标准、严要求,并为之付出扎实的努力。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早期孕育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一校训的正式提出和确立虽有其具体时间点,但其精神内核的孕育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哈工大的独特发展轨迹紧密相连。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培养工程人才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于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重点大学之一,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苏联教育专家大批来到哈工大,带来了苏联高等工业教育严谨、系统、注重实践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这种模式极其强调基础理论的扎实掌握和工程训练的严格规范。

  • 教学管理上的“严”字当头:当时的哈工大,以管理严格著称。从课堂教学、实验操作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而细致的规范。考试制度尤其严格,淘汰率较高,这种“高压”环境客观上促使学生必须刻苦钻研,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严格的管理文化,为“规格严格”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土壤。
  • “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哈工大在国内率先推行了结合国家实际建设任务的毕业设计模式。学生的毕业课题不再是虚拟的,而是来自工厂、企业的真实项目。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必须深入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确保设计成果能够真正应用于生产。这一传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负责任的态度,是“功夫到家”精神的生动体现。
  • “工程师的摇篮”美誉的获得:正是凭借这种严谨的学风和扎实的培养质量,哈工大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不胫而走。这一社会评价,实质上是对哈工大办学特色和精神气质的外部认可,其中已经蕴含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核心要素。

因此,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八个字尚未被正式提炼为校训,但其精神已经渗透在哈工大的教学、科研、管理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无形的传统和风气,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和践行。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校训的孕育和萌芽期。

校训的正式提出与时代背景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作为一句高度凝练的口号,其广泛传播和最终被确立为官方校训,与一位重要的老领导——李昌校长密切相关。

李昌同志于1953年至1964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长,这正是哈工大学习苏联模式、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深受哈工大优良传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总结。在实际工作中,他经常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八个字来要求师生。
例如,在检查教学工作时,他强调教学环节要符合“规格”,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要下足“功夫”;在抓科研生产时,他要求产品设计、制造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技术要锤炼“到家”。

这句口号之所以在当时能引起强烈共鸣并迅速流传开来,源于其深刻的时代契合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哈工作为重点工科大学,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可靠建设者的重任。“规格严格”恰恰回应了工业化大生产对标准化、规范化的内在要求;而“功夫到家”则体现了国家对建设者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殷切期望。这八个字通俗易懂,直指要害,将高深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师生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可以把握的具体准则。

于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由李昌校长的倡导和广大师生的践行,“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逐渐从一句流行的口头禅,升华为全校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它虽然质朴无华,却准确地捕捉了哈工大精神的灵魂。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表述深入人心,其作为哈工大精神象征的地位日益稳固,最终被官方正式确认为校训,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旗帜。

校训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成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并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学校的使命从主要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扩展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校训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拓展。哈工大继续坚持“厚基础、强实践、严要求”的传统,同时注重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例如:

  • 在本科教学中,持续推行严格的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课程教学,确保学生打下坚实的“规格”基础。
  •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让学生在现代工程环境中锤炼“功夫”。
  •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计划和国际竞赛,将“功夫”延伸到探索未知和解决前沿问题领域。

在科学研究领域,校训精神引领哈工大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克了一系列尖端技术难题。从“神舟”号载人飞船到“天宫”空间实验室,从“嫦娥”探月工程到“天问”火星探测,从新体制雷达到重大装备制造,在这些彰显国家实力的重大科技工程中,处处闪耀着哈工大人的智慧与汗水。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一不是对“规格严格”的极致遵循——航天器的每一个零件、每一行代码都必须万无一失;也无一不是对“功夫到家”的完美诠释——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仿真、试验、论证,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校训精神在这里转化为对工程质量“零缺陷”的追求和对科技高峰不懈攀登的毅力。

此外,校训精神也深刻影响着哈工大的校园文化和师德师风建设。它倡导的求真务实、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哈工大文化的底色。许多教师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教学科研,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这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一代代哈工大学子的品格,使他们养成严谨、踏实、能吃苦、敢担当的优良作风。

校训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所大学的范畴,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

从文化价值来看,这八字校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的优秀典范。它扎根于中国深厚的工程实践传统,又吸收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精髓,将东方文化中的“功夫”理念与西方工业社会的“规格”意识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气质。它摒弃了浮华与虚饰,崇尚实干与实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那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精神的缩影。

在社会影响方面,哈工大校训因其鲜明的实践导向和卓越的育人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哈工大毕业生“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这直接源于校训精神熏陶下形成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品格。无数哈工大校友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和传播着校训精神,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成为哈工大人一张亮丽的名片,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校训精神与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航天精神”等高度契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今天,“规格严格”所代表的恪守标准、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功夫到家”所代表的专注持久、追求卓越的品质,正是时代迫切需要的宝贵精神资源。哈工大校训因此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它为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一部浓缩的校史,是一种鲜明的文化,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源于历史,基于实践,成于共识,兴于时代。它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必将是激励全体哈工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这八个字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将继续照亮哈工大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也必将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进步贡献独特的哈工大智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92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88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