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河北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河北大学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河北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笃学诚行”,是一个内涵深刻、源远流长的精神标识。这八个字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之中,是其精神传统、治学理念与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达。“实事求是”作为校训的核心,一方面体现了对以颜元、李塨为代表的清代“颜李学派”所倡导的“实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彰显了河北大学立足的这片燕赵大地深厚的务实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更是直接秉承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追求科学、反对虚妄的理性精神,尤其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学校前身,其生存与发展本身就必须依靠求真务实的顽强意志。“笃学诚行”则是对“实事求是”的进一步阐发与补充,它强调了为学与为人、知与行的统一。“笃学”要求师生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探求真理,“诚行”则要求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真诚不欺的态度付诸实践。这八字校训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河北大学人的精神坐标,指引着一代代学子在求知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在人生的旅程中坚守诚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历史,就是一部学校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的奋斗史和育人史。河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笃学诚行”的深度阐释与历史溯源
一、 校训的文本解析与深刻内涵河北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笃学诚行”,虽仅八字,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辨、教育理念和道德准则。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精神体系。

实事求是:这是校训的灵魂与纲领。“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称赞其治学态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意是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近代以来的思想启蒙与实践锤炼,“实事求是”被赋予了全新的、更为深刻的内涵。在河北大学的语境下,它至少包含三个层面:

  • 治学之基:它要求师生在学术研究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真理,反对主观臆断和虚妄空谈。它倡导的是一种严谨、扎实、探索的科学精神,是获取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 处世之道:它超越了学术范畴,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和工作方法。要求师生在认识世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真理,勇于面对现实,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 精神之魂:它体现了河北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气质——不尚空谈、讲求实效、坚韧不拔、勇于担当。这种精神是学校在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时能够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

笃学诚行:这是对“实事求是”的实践展开与德行要求。“笃学”与“诚行”相辅相成,构成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 笃学:“笃”意为忠实、专
    一、深厚。“笃学”即要求学习者要以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态度对待学问,要深入钻研,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与定力。它反对浮躁、浅尝辄止的学习风气,强调知识的积累与思想的深化。
  • 诚行:“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真诚、诚实、诚信。“诚行”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行动要发自内心的真诚,不虚伪、不做作;其二,行动要遵循诚信的原则,言行一致,将所学的知识和道德准则切实地付诸实践。它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学问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

“实事求是”与“笃学诚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实事求是”是方向和目标,规定了“为何学”、“为何行”;“笃学诚行”是路径和方法,阐述了“如何学”、“如何行”。前者是世界观,后者是方法论。二者共同告诫师生:追求真理必须脚踏实地,而探求知识的目的在于真诚地服务社会。这一校训完美地融合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体现了河北大学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历程河北大学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在不断传承、凝练和升华中逐步确立的。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学校不同的发展时期,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烙印和学校的价值追求。


1.初创维艰与“实事求是”精神的萌芽(1920年代-1940年代)

河北大学的前身天津工商大学、津沽大学等,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时期。学校的创办者们从一开始就秉持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学校数次迁徙,办学条件极其艰苦。这种特殊的经历,深刻地塑造了学校初期的文化基因——不尚空谈,讲求实际,生存与发展是第一要务。教师们需要结合实际教授有用的知识,学生们需要掌握真才实学以报效国家。这种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天然地孕育了“务实”、“求真”的作风,为“实事求是”精神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尽管当时可能没有明确的校训文字表述,但这种精神已然成为学校无形的传统。


2.薪火相传与地域文化的滋养(颜李学派的“实学”影响)

河北大学所在的河北省,是清代著名思想家颜元、李塨创立的“颜李学派”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区域。颜李学派强烈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无用,大力提倡“实学”,主张“习行”、“致用”,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计民生,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这种强调实践、注重实效的“实学”思想,是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河北大学作为地处燕赵文化腹地的最高学府,其精神气质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深厚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和滋养。“实事求是”校训中的务实精神,与颜李学派倡导的“实学”思想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脉相承的。校训的确立,可以看作是对这一优秀地域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与现代化表达。


3.新时代的凝练与正式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河北大学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总结办学传统、凝练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学校认识到需要一句能够高度概括其历史积淀、价值导向和未来追求的校训。经过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实事求是,笃学诚行”这八个字最终被确立为官方校训。

这一确立过程,是一个文化自觉和身份建构的过程。它系统地梳理了学校从诞生之初就蕴含的务实基因,吸纳了地域文化中的“实学”精华,并结合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将“知”与“行”、“学”与“德”紧密结合在一起。校训的正式颁布,使得河北大学的精神传统从一种隐性的、弥散的状态,升华为显性的、集中的文化符号,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尊奉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三、 校训的践行与当代价值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河北大学的“实事求是,笃学诚行”校训,不仅仅镌刻在墙上、写在文件里,更深深地融入到了学校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和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展现出强大的现实影响力。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始终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强调基础理论教学要扎实严谨,同时大力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鼓励学生深入生产生活一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正是“实事求是”精神与“笃学诚行”要求的具体体现。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这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科学研究方面,河北大学的科研工作者秉承校训精神,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他们不追求虚名,不浮躁功利,而是扎根现实问题,潜心钻研,取得了一批“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还是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突破,都贯穿着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

在校园文化与学生成长方面,校训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思政、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人心。它激励着学子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笃学),也引导他们诚信考试、诚信做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诚行)。许多校友在回顾大学生涯时,都认为校训精神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和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们懂得了做学问和做人的根本道理。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竞争激烈的时代,河北大学的校训更具有突出的当代价值:

  • against 浮躁之风:社会上的急功近利和学术界的浮躁风气,需要“笃学”的沉潜与“实事求是”的冷静来抵御。
  • 强调知行合一: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诚行”的要求恰逢其时。
  • 坚守诚信底线: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社会生活领域,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诚行”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要求。

因此,河北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笃学诚行”,不仅是其历史传统的结晶,更是面向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继续指引着河北大学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河北大学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知识的创造者和社会的真诚奉献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50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9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