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东北师大的建校背景)

东北师范大学校史评述东北师范大学的诞生与发展,深刻烙印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时代变迁的鲜明轨迹。其建校背景植根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急需的建国人才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在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的1946年,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创建的东北大学,是学校光辉历史的起点。这一创举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洪流紧密相连,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迎接新中国诞生而进行的重要文化和教育准备。学校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战争与建设事业服务”的崇高使命,形成了鲜明的革命性和人民性。历经北迁佳木斯、南迁吉林、最终定址长春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与规范化建设,东北师范大学逐步从一所战时干部培训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其校史不仅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更是一部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休戚与共的奉献史,彰显了师范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地位。东北师范大学的创建背景与早期发展(1946-1949)

东北师范大学的源头,可追溯至1946年创建的东北大学。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东北地区作为重要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要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进而支援全国解放事业,迫切需要大量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各类建设干部,特别是文化教育干部。当时东北地区历经长期战乱和殖民统治,文化教育基础薄弱,人才极度匮乏。
因此,创办一所新型大学,为东北乃至全国培养急需人才,成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和战略部署。

1946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在本溪市开始筹建东北公学。不久后,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于同年3月决定改建为东北大学,校址最初设在辽宁省丹东市(当时称安东市)。由于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学校被迫辗转迁移。1946年5月,学校北迁至吉林省通化市,与当地的辽东联合中学等学校合并。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学校继续向北转移,最终于1946年6月迁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并在此地初步安定下来,开始了正式的办学活动。首任校长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张学思兼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所新生大学的高度重视。

建校初期的东北大学,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校舍多为旧房改建,设备简陋,教材短缺。师生们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学校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色彩,其主要任务是:

  • 培养与训练为人民服务的、献身于新东北、新中国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干部。
  •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转变学生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 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更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问题、时事政策等政治教育内容。学生来源广泛,既有来自解放区的青年,也有来自国统区的进步学生,还有部分当地招收的青年。这种“抗大式”的办学模式,为巩固东北解放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1948年,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局势趋于稳定。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对人才的更大需求,学校开始向正规化大学过渡。1948年7月,东北大学由佳木斯南迁至吉林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吉林大学合并,仍定名为东北大学。这次合并增强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在此期间,学校开始设立较为正规的院系,如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院、文艺学院等,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学校的工作重心逐步从短期干部培训转向正规的高等专业教育,但其为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未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整与定型(1949-195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教育事业被摆在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东北大学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50年4月,根据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整体部署,东北大学迁至北国春城——长春。长春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空间,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迁校长春是学校历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波及中国边境。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东北大学的部分师生积极参与了战地服务、后勤保障和宣传工作,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展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于此同时呢,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在努力维持。

更为深刻的变化来自于1952年开始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是新中国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化建设需要,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重组。其核心目的是学习苏联经验,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专门学院,特别是工科和师范院校。在此背景下,东北大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52年,东北大学的相关院系被调整出去:

  • 学校的工科和理科部分并入新成立的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
  • 文科、外语等部分迁往他校。
与此同时,以东北大学原有的教育学院为基础,合并了其他院校的教育科系,正式建立了东北师范大学。这一调整,明确了学校作为一所高等师范院校的定位,使其成为当时国家在东北地区重点建设的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基地。

院系调整后,东北师范大学开始全面学习苏联师范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上,确立了以培养中学各科教师为主要目标,设立了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育等系列专业。在教学管理上,推行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全国统一化,建立了教研组(室)制度,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学校还聘请了苏联专家来校讲学指导,派遣教师赴苏进修,快速提升了师资水平和办学规范化程度。到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教学体系相对完善、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师范大学,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大批合格师资,奠定了其在中国师范教育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8-1976)

从1958年到1976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东北师范大学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阶段。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运动的浪潮中,教育领域也掀起了“教育革命”。东北师范大学的师生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到大办工厂、大搞科研、下乡下厂劳动的热潮中。这一时期,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在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利用、地方史志研究等方面有所收获。过度的生产劳动和政治运动也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下滑。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和各条战线进行调整。高等教育领域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重新强调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东北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调整方针,逐步恢复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秩序。学校修订了教学计划,加强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的教学,整顿了教学纪律,师资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学术研究活动重新活跃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恢复和提高,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到1965年,学校的各项事业逐步走向正轨,为后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场持续十年的内乱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东北师范大学也未能幸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被迫中断长达六年之久,招生工作停止,大批干部和教师受到迫害,学校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遭受严重损失,校园建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学校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尽管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有部分教职工坚守岗位,以各种方式保护学校财产,维持学校的基本运转。1972年,学校开始恢复招收“工农兵学员”,教学工作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有所恢复,但整体上仍受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干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与振兴发展(1977-1995)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育的春天也随之到来。东北师范大学抓住历史机遇,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并进入了全面振兴和发展的新阶段。

拨乱反正与恢复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学校平反了冤假错案,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东北师范大学迎来了经过严格选拔的优秀学生,生源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学校的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重新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整顿教学秩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学科专业得以恢复和重建,学术研究活动蓬勃开展。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不仅巩固和加强了传统的文理基础学科,如历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还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增设了一批新的专业和应用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环境科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开始由单一的师范教育向以师范教育为特色、文理基础学科优势明显的综合性大学方向拓展。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恢复和大力发展,硕士点、博士点数量显著增加,建立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研究工作迎来了空前活跃的时期。学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在世界上首例培育出“东北黑山羊”体细胞克隆羊,显示了学校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力。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也逐步展开,与国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互派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开阔了国际视野。

到1995年,也就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前夕,东北师范大学已经摆脱了“文革”的阴影,发展成为一所学风严谨、特色鲜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的著名高等学府,为下一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迈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1996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东北师范大学审时度势,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即在保持和发扬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的同时,积极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

这一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是1996年,学校成功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入选“211工程”,为东北师范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资源支持。学校以此为契机,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建设了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学科建设是实现转型的核心。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学科的同时,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教育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生物学、生态学等一批学科在国内保持了领先地位,并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2007年,学校的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进入了新阶段。此后,学校又成功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教师教育特色在创新中得到强化。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素质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实施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简称U-G-S)三方协同培养师范生的创新实验,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这一模式有效打通了师范生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通道,强化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学校积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繁荣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校园建设和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新建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场馆和学生公寓,校园环境更加优美,教学科研设施更加先进。净月校区的建设和使用,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深入,与全球众多知名高校和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回顾东北师范大学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的奋斗史。从战火中诞生,在建设中成长,于改革中发展,向一流中迈进。学校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秉承“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和各领域专门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向未来,东北师范大学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62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84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