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闽幼专建校背景)

综合评述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是一部深深植根于中国近现代教育救国、民族复兴宏大叙事的地方性师范教育发展缩影。其起源可追溯至晚清“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变革浪潮,以及近代西方幼儿教育思想传入中国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强盛始于教育的革新,而幼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福建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得风气之先,孕育了早期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土壤。学校的建立与发展,紧密契合了从民国初期探索、抗战时期坚守,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改革开放后振兴,乃至新时代追求卓越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对国家基础教育师资,特别是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它不仅是福建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更见证了中国师范教育从萌芽、曲折到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百年历程。其校史变迁,生动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对教育事业的深刻影响,以及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育人初心、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与担当。理解其建校背景与历史沿革,对于把握中国师范教育,特别是幼儿师范教育的演进逻辑具有典型意义。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沿革


一、 晚清民初的萌芽与奠基(1915年-1949年)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源头,需置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审视。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近代教育思想逐渐传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清末“庚子新政”中,教育改革成为重要内容,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首次将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纳入国家学制系统,但师资培养体系并未同步建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为教育近代化扫除了部分制度障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提倡新教育、培养新国民成为社会共识。在这一时代浪潮中,幼儿教育(当时称幼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之基础,其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近代著名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均大力倡导和践行幼儿教育,其中陈鹤琴先生更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活教育”理论对后来的幼师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福州、厦门等口岸城市较早接触了西方教育理念。教会兴办的幼稚园的出现,客观上带来了新的幼儿教育模式,同时也刺激了国人自办幼教事业的兴起。合格的幼稚园教师极度匮乏,成为制约幼教发展的关键瓶颈。正是在这种国家亟需新式教育人才、福建地方社会萌发现代教育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学校的早期前身应运而生。

追溯校史,通常以1915年创建的福州协和幼稚师范学校为重要起点。该校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是福建省最早的幼稚师范教育机构之一。其创办之初,旨在培养服务于教会幼稚园的师资,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尽管有其特定的宗教背景和历史局限性,但它在福建地区率先系统地引入了现代幼儿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培养了第一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开启了福建现代幼儿师范教育的先河。与此同时或稍晚,福建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幼师培训班或讲习所,呈现出幼师教育萌芽初现的景象。

进入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师范教育体制逐步规范。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确立了师范学校的独立地位。幼师教育相较于普通师范,仍处于边缘和薄弱状态。这一阶段的福建幼师教育,规模小,设施简陋,且多依附于教会或私人力量,发展步履维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福建部分地区沦陷,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许多学校内迁或停办,幼师教育更是几乎陷入停滞。但在抗战大后方和未被占领的区域,教育工作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维系着幼儿师范教育的微弱火种。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环境动荡,经济凋敝,福建的幼师教育同样在困境中艰难维持,等待着新时代的曙光。

这一长达三十余年的萌芽与奠基期,充满了艰辛与探索。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

  • 外源性启动力强: 早期发展深受西方教会教育影响,是“西学东渐”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 办学力量分散薄弱: 以教会、私人办学为主,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系统性支持,规模小且不稳定。
  • 培养目标与内容转型: 逐渐从服务于特定宗教目的,向适应中国社会需求的国民教育师资培养过渡。
  • 在动荡中求生存: 历经民国初建、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办学过程充满曲折。

尽管条件艰苦,但这些早期的探索为福建播下了专业幼儿师范教育的种子,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也为后来学校的整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与整合(1949年-1977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新生的人民政权高度重视教育,将其视为巩固政权、建设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工具。师范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工作母机”,受到了空前关注。中央政府明确提出“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并对旧中国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造。

在这一背景下,福建省人民政府接管了原有的各类教育机构,包括幼稚师范学校。对旧教育的改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确立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确保办学方向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其次是改革学制和课程,摒弃旧教材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引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教育理论和方法;再者是面向工农子弟开门,扩大教育机会,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教师队伍。这一系列举措使福建的幼儿师范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十年代初期,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需要,以及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福建省对原有的师范教育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整与整合。一些规模小、条件差的师范训练班被合并,旨在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师范学校。这一时期,幼儿师范教育开始被纳入国家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中,招生、分配逐步计划化。由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资源有限,幼儿教育相较于其他阶段教育,其受重视程度和投入仍然不足,独立的幼儿师范学校发展较为缓慢,多附设在普通师范学校内。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全党全民办教育”的口号下,教育事业出现了盲目扩张的势头。福建的师范教育规模一度迅速扩大,各种形式的师范学校、培训班大量涌现。这种脱离实际条件的“大干快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短缺的燃眉之急,但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随后到来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教育规模被迫收缩,进行调整、巩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教育事业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师范教育被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的地方,受到猛烈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被完全打乱,招生中断,教师队伍受到迫害,校舍设备遭到破坏,整个师范教育体系几近瘫痪。福建的幼儿师范教育同样未能幸免,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停滞与倒退时期。这一时期,专业人才培养中断,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严重受阻,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人才断层和历史遗憾。

“文革”结束后,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复苏,也为包括幼儿师范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带来了重生的希望。福建省开始着手整顿和恢复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和大发展做准备。

这一阶段的近三十年,福建幼儿师范教育经历了从接收改造、初步整合,到受政治运动冲击陷入混乱乃至停滞的复杂历程。其突出特点是:

  • 性质的根本转变: 从旧式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办学方向。
  • 发展的起伏波折: 深受国家政治气候和经济形势影响,经历了初步发展、盲目扩张、困难调整和“文革”破坏的剧烈波动。
  • 计划体制特征明显: 招生、培养、分配均纳入国家计划,强调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对接。
  • 专业特性受到抑制: 在政治运动高峰期,教育的专业性和规律被忽视,幼儿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

尽管道路曲折,但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也为改革开放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三、 改革开放时期的恢复与振兴(1978年-1999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教育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文革”造成的人才奇缺问题异常突出,加快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包括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成为当务之急。

伴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与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学前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幼儿教育,关键在师资。
因此,恢复和加强幼儿师范教育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教委(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等,旨在规范和提高幼师培养质量。

福建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恢复和发展师范教育。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原有的师范学校陆续恢复正常招生和教学秩序。针对幼儿教师严重不足的状况,福建省加快了对幼儿师范学校的建设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的事件是,在整合原有相关教育资源的基础上,198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幼儿师范学校正式成立(或复办)。这标志着福建省有了一所独立设置的、专门化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肩负起为全省培养和培训合格幼儿教师的重任。

新成立的福建幼儿师范学校,通常选址于福州,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办学场所和经费支持。学校按照部颁标准设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各科教学法(语言、计算、音乐、美术、舞蹈等)以及文化基础课。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或四年。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配备了琴房、舞蹈房、美术教室等专用设施,强调“一专多能”,要求学生掌握弹、唱、跳、画、讲等多项基本功。这一时期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向幼儿园一线教师,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学校夯实基础、快速发展的时期。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福建省各地的幼儿园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极大地缓解了幼儿师资短缺的矛盾。许多毕业生迅速成长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为福建学前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此同时呢,学校也开始承担在职幼儿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任务,发挥着师资培训中心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社会对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国家开始调整师范教育体系结构,推进师范教育层次由“三级”师范(中师、师专、师大)向“二级”师范(师专、师大)过渡,鼓励条件较好的中等师范学校通过合并、升格等方式,办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这一宏观政策导向,为学校在新世纪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 拨乱反正与秩序重建: 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重点,重建规章制度。
  • 规范化与专业化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28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30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