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徽是什么,有何来历(哈师大校徽来历)

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徽综合评述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徽是该校视觉形象与精神内核的高度凝练,是其近七十年办学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性标识。该校徽主体结构严谨,寓意深远,核心图案由一本展开的书籍、象征着哈尔滨地域特征的雪花图形、以及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篆书“行”字变体共同构成。书籍代表着知识与教育,是师范大学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雪花既点明了学校地处北国冰城哈尔滨的独特地理坐标,也寓意着师生冰雪般纯洁高尚的品格与探索真理的冷静智慧;而源自《荀子·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行”字,则深刻阐释了学校崇尚实践、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与治学精神。校徽整体采用深蓝色(海军蓝)为主色调,体现了理智、沉稳、深邃与包容的学术气质。其设计不仅融合了地域特征、行业属性与文化传承,更将“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具象化,成为激励一代代哈师大人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精神图腾。这枚徽章不仅仅是一个图形符号,更是一段历史的浓缩、一种精神的传递和一份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徽的深层解读与历史渊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黑龙江省教育、艺术与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重镇,其视觉标识系统承载着远超于一般识别功能的深刻内涵。校徽,作为一所大学最为核心的视觉符号,是其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追求与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徽正是这样一件精心设计的作品,它如同一部微缩的校史,一首凝练的诗歌,向每一位观者无声地诉说着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 校徽的视觉构成元素解析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徽在设计上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圆形结构,这种结构庄重、稳定,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圆满”、“和谐”的追求,也与国际上众多高等学府的徽章设计惯例相接轨,体现了其面向世界、开放包容的姿态。

从核心到外围,其构成元素可分解如下:

  • 中心主体图案:这是校徽的“画眼”所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本向两侧摊开的书籍,书页的造型被巧妙地艺术化处理。书本是知识最直接的象征,明确指出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院校,以“学高为师”为根基,以传承与创造知识为核心使命。在书本的上方,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图形,它兼具多重意象。其一,它是一朵雪花的抽象变体,六瓣的晶体结构清晰可辨,立刻让人联想到学校所在地——素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的冰雪文化。雪花寓意着纯洁、宁静与智慧,象征着师生在学术的净土上保持心灵的纯净与探索的专注。其二,这个图形同时又是一个极具动感的、由线条构成的“行”字篆书变体。此“行”字并非凭空创造,其灵感源泉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名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学习与实践(“行”)的极端重要性,与后期校训中“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精神高度契合,倡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 环绕的中英文校名:中心图案被一个双层的圆环所包围。上半环为毛体中文“哈尔滨师范大学”字样,字体苍劲有力,充满自信,这种字体选择也常见于中国众多高等院校,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下半环为对应的英文全称“HARBIN NORMAL UNIVERSITY”,表明了学校国际化的发展视野与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中英文校名的同时出现,构建了一座连接中国传统教育与世界学术平台的桥梁。
  • 色彩选择:校徽主色调选用的是沉稳、深邃的深蓝色(或称海军蓝)。在色彩心理学中,蓝色是理智、冷静、深邃与智慧的象征,它代表着思想的深度与学术的严谨,这与大学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使命完美契合。蓝色也带给人广阔、包容的感觉,犹如天空与海洋,寓意着学校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博大的学术胸怀。标准化的色彩应用确保了校徽在不同媒介上呈现的一致性,强化了学校的品牌形象。


二、 校徽的诞生与历史演变

一所大学的校徽往往并非一蹴而就,其定型过程可能与学校的发展阶段、更名历程以及对自身定位认识的深化密切相关。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此后经历了多次合并、调整与升格,直至1980年才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往往也是学校重新审视自身形象、塑造全新标识的契机。

校徽的设计工作凝聚了当时学校领导、专家学者和艺术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其设计初衷,是要创造出一个能够承载学校数十年办学积淀、彰显独特身份并指引未来方向的永久性标志。设计过程必然经过了多轮的构思、提案、审议与修改。

设计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多重元素——师范属性、地域特征、文化传承——和谐地融为一体。书籍是师范院校的共性元素,但如何突出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个性?设计者巧妙地从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选择了“雪花”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意象。而如何进一步提升校徽的思想高度?设计者又将目光投向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从先秦哲人荀子的思想中提炼出“行”这一核心哲学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视觉符号。这种结合,使得校徽超越了简单的图文组合,达到了形与意的高度统一。

尽管具体的早期设计版本可能已难以详尽考证,但可以推断,当前定型的校徽版本是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优化和完善后最终确定的,它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校内师生和校友的情感认同,成为了一个稳定的、权威的象征符号。


三、 元素背后的深刻寓意与文化内涵

校徽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并非随意安置,其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书”与“雪花”的融合:书本代表知识与理论,是静态的学习与积累;雪花源自天空,灵动而独特,代表着灵感、创造与地域特色。二者的结合,寓意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必须与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它告诫学子,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而应像雪花一样,拥有独特的六棱,绽放各自的光芒,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教育实践和各行各业之中。

“行”字的哲学意蕴:篆书“行”字的融入,是校徽设计的点睛之笔,极大地提升了其文化品位。“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讲究“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荀子“知之不若行之”的论述更是将“行”置于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这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实践出真知”不谋而合。对于一所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的大学而言,“行”的意义尤为重大。它意味着教育不仅是理论传授,更是以身作则的示范;师范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更要在未来的讲台上“行”,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学生真正的榜样。
因此,这个“行”字,是对全校师生行为准则的永恒提醒。

圆形结构的象征:圆形象征着完美、团结与永恒。它代表着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师生同心同德,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而努力。它也寓意着教育的成果是使学生获得圆满的人格发展和全面的能力提升。


四、 校徽与校训、大学精神的统一

校徽是视觉化的校训,是凝固的大学精神。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训“敦品励学,弘毅致远”与校徽图案内涵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

  • “敦品励学”:“敦品”即砥砺品德,“励学”即发奋学习。这与校徽中的“书本”元素直接对应,强调为学之基在于深厚的学识与高尚的品格,而雪花的“纯洁”意象也正是对“敦品”的视觉化诠释。
  • “弘毅致远”:“弘毅”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致远”指追求卓越,成就远大目标。这正与“行”字的哲学内涵相呼应。要实现远大的目标,非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行动”不可。校徽中那个充满动感的“行”字,仿佛一个正在坚定前行的人形,完美诠释了“弘毅致远”的行动力与方向感。

因此,校徽与校训共同构成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精神文化的双璧,一个以形喻神,一个以文载道,相辅相成,共同激励着每一位师生员工。


五、 校徽的应用与情感认同

今日,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徽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出现在学校的官方网站、官方文件、学术出版物、宣传材料之上;它被镌刻在校园的主建筑上;它化身为一枚枚小小的徽章,佩戴在校服、学位服上,成为学生身份自豪感的来源;它印刻在毕业证、学位证上,成为学子们求学经历的永恒见证。

对于在校师生而言,校徽是日常的一部分,是一种身份归属。对于远行的校友而言,这枚蓝白相间的徽章则是连接他们与青春岁月、与母校情感的强大纽带。看到它,便会想起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度过的那段砥砺学问、挥洒汗水的时光,想起老师的教诲、同窗的情谊。它已经超越了作为一个标识的功能性存在,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徽是一件融合了地理、文化、教育、哲学多重意象的杰出设计作品。它既具象又抽象,既传统又现代,既体现了北方冰城的独特风情,又昭示了追求真理、知行合一的普遍大学精神。它不仅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象征,更是其灵魂的具象化表达,将继续作为指引方向的旗帜和凝聚人心的力量,伴随学校在未来的岁月里不断前行,创造新的辉煌。每一次凝视这枚校徽,都是一次对学校历史与精神的重温,一次对自身责任与使命的反思。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38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56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