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
大理大学作为云南省属综合性高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位置,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边疆多民族地区特色的教育体系。学校通过课程建设、实践育人、师资培养等多维路径,构建了“大思政”格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其思政课程创新性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如白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基地,增强了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此外,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尽管在师资梯队建设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上仍有提升空间,但整体上,大理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展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边疆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
一、大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大理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的核心环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 政策落实: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大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课程目标、师资配备及考核标准。
- 资源倾斜: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改革,设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推动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 考核体系: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教师评聘、学院考核指标,建立学生政治素养动态评估数据库。
二、思政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学校构建了“必修+选修+特色”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深度与本土化表达的结合。- 主干课程强化: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核心课程,开展专题式教学,增设案例分析模块。
- 特色课程开发:开设《滇西抗战史》《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等选修课,挖掘大理周保中纪念馆、喜洲古镇等地方资源作为教学案例。
- 教学模式改革: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开展互动研讨,增强学生参与感。
三、实践育人平台的多元构建
大理大学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向社会延伸。- 红色教育实践:组织学生赴宾川红军长征纪念馆、祥云王复生故居等开展现场教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 志愿服务品牌:打造“苍山洱海环保行”“民族团结宣讲团”等项目,年均参与学生超2000人次,获省级表彰。
- 乡村振兴联动:与大理州政府合作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鼓励学生参与少数民族村落调研,形成“学以致用”的闭环。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术支撑
学校通过引培并举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高层次人才引进:近三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5名,聘请省委党校专家担任客座教授。
- 教师能力提升: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研修班”,选派骨干教师赴延安干部学院等机构学习。
- 科研反哺教学:设立校级思政专项课题,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如《边疆高校思政教育特色路径研究》等成果已应用于课程设计。
五、民族地区特色教育的深化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高校,大理大学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思政全过程。- 民族文化融入:在思政课中增设“白族伦理观与现代价值观”等专题,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
- 多语种宣讲:组建彝语、白语双语宣讲队,深入少数民族社区宣讲党的政策。
- 跨文化实践:举办“民族节庆思政周”,通过三月街民族节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
六、数字化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
学校积极适应信息化趋势,推动思政教育形式创新。- 网络课程建设:开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等慕课,覆盖校内外学习者。
- 新媒体矩阵:运营“理大思政”微信公众号,以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解读时政热点。
- 虚拟仿真实验:利用VR技术重现“滇西抗战”场景,增强历史教育的沉浸感。
七、现存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大理大学思政教育仍面临一些共性与个性问题。- 师资结构性短缺: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不足,需加强梯队建设。
- 技术融合深度不足: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尚未完全覆盖教学全流程。
- 评估体系优化:学生思政素养的量化评价需进一步科学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