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天水师范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天水师院创始及前身)

天水师范学院作为陇东南地区重要的教师摇篮与高等学府,其发展历程深深植根于地方文化教育传统与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融合之中。关于学院的创始人,严格而言,并非由单一历史人物独立创立,而是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政策与地方办学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前身可追溯至1959年成立的天水师范专科学校,这一机构是在新中国初期大力发展师范教育、适应基层师资需求的背景下,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
因此,学院的“创始人”更应被理解为一批早期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地方政府的集体贡献。而从更早的源流来看,天水地区的师范教育还可关联至1919年成立的甘肃省立第三中学附设师范讲习所,虽机构屡经更迭,但师范教育的血脉始终延续。总体来看,天水师范学院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式、制度化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现代师范教育从无到有、由低向高的发展轨迹。

天水师范学院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是陇东南地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学校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师范教育演进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承载着为地方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也见证了师范教育体系从萌芽、发展到壮大的全过程。要全面理解学院的创立与前身,需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革与教育政策背景中考察。

天水师范学院的创始渊源与历史前身

天水师范学院的直接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天水师范专科学校。当时,为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对大量基础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甘肃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批准设立了这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建校之初,学校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要目标,开设文史、数理等基础学科专业,为天水及周边县市输送了一批批教育人才。

若追溯更深层次的历史渊源,天水地区的师范教育传统可进一步上溯至二十世纪初。早在1919年,当时的甘肃省立第三中学(设于天水)即附设有师范讲习所,该所致力于培养小学教员,可视为本地区现代师范教育的发端。此后数十年间,由于社会动荡、战争等因素,地方教育机构屡经撤并、迁址与重组,但师范教育的火种始终得以存续。例如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天水地区还存在过省立天水师范学校等机构,它们虽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运作,但都为后来成立的天水师范专科学校奠定了一定的办学基础与人员储备。

因此,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看,天水师范学院的“创始人”并非某一位特定人物,而是一个由历代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地方政府共同构成的集体。这些无名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建立和发展地方师范教育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校早期发展与体制沿革

自1959年建校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天水师范专科学校经历了初创期的艰难与曲折。学校最初借用当地中学校舍开展教学,师资和设备均极为匮乏。六十年代中期,因国家政策调整,学校一度暂停招生,直至七十年代初才逐步恢复办学。这一时期,尽管条件艰苦,学校仍坚持为陇南、陇东地区培养了大量急需的教师,许多毕业生后来成为基层中小学的教学骨干。

改革开放后,学校进入恢复与稳步发展新阶段。1978年,国家重新明确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天水师专也随之上划为省属高校,办学经费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八十至九十年代,学校陆续增设多个师范类专业,并开始探索与省内其他高校合作举办本科教育,为之后的升格转型积累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学校逐步形成了“扎根陇东南、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特色,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农村学校需要的师资。与此同时,校园基础设施、图书资料及实验设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为学校后续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迈向本科教育:天水师范学院的成立与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师范教育体系也面临结构调整与层次提升的重大变革。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天水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天水师范学院,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的历史性跨越。
这不仅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更意味着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将全面扩展。

升本以来,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扩大本科招生规模,积极拓展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学院相继设立了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在此期间,学院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新校区建设逐步推进,师资队伍结构日益优化,一批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于此同时呢,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办学影响力。2010年后,学院更被列为甘肃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特色

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天水师范学院始终将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同时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注重培育与地方文化、资源及产业需求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
例如,依托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大力发展历史学、考古学及相关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结合陇东南农业与生态环境特点,建设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强调“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导向,通过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学院更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造传统师范专业,努力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此外,学院还承担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骨干培训的重要任务,成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平台。通过“省培计划”、“国培计划”等项目,学院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作出了显著贡献。

文化传承与服务地方的使命

天水师范学院地处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以及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交织于此。学院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设立相关研究机构,深入开展地方文化整理与研究,并积极推动优秀地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

在服务地方方面,学院围绕天水及陇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在区域旅游规划、农产品深加工、中小企业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改进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于此同时呢,学院通过毕业生就业、校地合作项目、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深度融入地方发展进程。

不仅如此,学院还注重弘扬“困境中求发展、奋斗中谋跨越”的办学精神,这种精神一方面来源于早期办学条件的艰苦,另一方面也与陇东南人朴实坚韧、崇文重教的民风息息相关。多年来,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扎根基层,服务于地方教育和各项事业,为改变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教育落后局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天水师范学院从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发展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其历程是中国地方师范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学院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单一“创始人”,而是由历史传统、政策推动与数代教育工作者共同塑造的成果。它的前身不仅包括1959年成立的天水师范专科学校,还可追溯至更早的地方师范教育机构。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师范教育传统,不断拓展办学功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服务地方中实现新的跨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15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35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