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安庆师范大学知名校友有哪些,校史介绍(安庆师大人杰校史)

综合评述安庆师范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黄梅戏乡”之称的安徽省安庆市,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省属师范大学。其校史蜿蜒曲折,跨越三个世纪,肇始于1897年清代省学敬敷书院,后经安徽大学堂、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等重要发展阶段,文脉赓续,弦歌不辍。在长达百余年的办学征程中,学校虽历经波折,数次易名迁址,但始终坚守教育报国之初心,秉承“敬敷世范、勤学笃行”的校训精神,为国家和区域,特别是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学校的知名校友群体,是这所百年学府育人成果最生动的体现。他们广泛分布于教育、科学、文化、政治与经济等多个领域,其中既有蜚声海内外的学术大师、推动行业发展的科技精英,也有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更有在文学艺术领域绽放光彩的作家与艺术家。这些校友的成就,不仅彰显了个人奋斗的价值,更从侧面映射出安庆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严谨的治学风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探寻其校史,如同翻阅一部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的缩影;盘点其校友,则能深切感受到这所大学对国家命运和社会进步的深切关怀与实质贡献。百年文脉:安庆师范大学的悠久校史

安庆师范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紧密相连的史诗。其根源可追溯至清末,见证了新式学堂的兴起、近代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师范教育的坚守与发展。

渊源与肇始(1897-1928)

学校的起点是1897年由清代安徽巡抚邓华熙奏请清廷创办的敬敷书院。敬敷书院作为安徽省最大的官办书院,是当时安徽的文化教育中心,其“敬敷五教”的宗旨奠定了学校重视教化、培育人才的基石。进入20世纪,伴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1901年,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成立安徽大学堂,翌年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这标志着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曾受邀担任安徽高等学堂的监督(校长),其教育思想对学校早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学校历经安徽省立师范学堂、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阶段,始终是安徽师范教育的重要阵地。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安庆成立,其文法学院即由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校的基础发展而来,开启了学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新篇章。

国立安徽大学时期(1946-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民政府决定恢复因抗战而停办的安徽大学,并升格为国立安徽大学,校址设在安庆。这一时期,是学校历史上一个短暂但辉煌的高峰。学校汇聚了一批知名学者,如文学家陈望道、外语学家朱光潜、历史学家李则纲、数学家单粹民等先后在此执教。国立安徽大学设有文、法、理、农四个学院,学科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当时国内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之一,为战后国家重建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学术传统和大学精神,为后来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转型与坚守(1949-1976)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体系进行大规模调整。1949年12月,国立安徽大学迁往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安徽师范大学。原国立安徽大学的部分师资、图书设备以及师范类专业留在了安庆。195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安庆师范学校,主要承担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1954年,学校恢复为专科层次,更名为安徽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为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升格为安庆师范学院(本科)。随后的政治运动和经济困难使学校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1960年改为安庆师范专科学校,1970年更名为安庆地区师范学校,直至1977年恢复为安庆师范专科学校。这一时期,学校虽几经更名、降格,办学层次起伏不定,但师范教育的火种始终未灭,广大师生在艰难条件下坚持教学,为安庆及周边地区的基础教育输送了不可或缺的师资力量。

复兴与发展(1977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学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安庆师范学院(本科),从此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学校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2004年,学校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安庆师范学院喜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实现重大突破。为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标志着学校迈入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近年来,学校紧密对接安徽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目前,学校拥有龙山、菱湖两个校区,设有多个学院,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已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

校训与精神

安庆师范大学的校训“敬敷世范、勤学笃行”,深刻概括了学校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

  • 敬敷世范:源自敬敷书院,“敬敷”意为恭敬地布施教化,“世范”则指世人的楷模。这体现了学校作为师范院校的根本使命——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培育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成为社会的表率。
  • 勤学笃行:强调学习的态度和实践的精神。“勤学”要求师生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笃行”则鼓励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知行合一,服务社会。这一校训激励着一代代安师大人严谨治学,踏实做事,诚实做人。

群星璀璨:安庆师范大学的知名校友

百余年来,从安庆师范大学(及其前身)走出的学子数以万计,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学校的骄傲。其校友群体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扎根基础教育,默默耕耘的教师占很大比例,他们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基石;二是在学术界、文化界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教育界的基石与楷模

作为师范院校,培养优秀教师是安庆师范大学的首要职责。众多校友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涌现出大批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例如,在安徽省内诸多重点中学的校长、教学骨干中,不乏安庆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他们以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或许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但他们是学校育人成果最直接、最广泛的体现,是支撑起国民教育大厦的重要基石。

学术研究领域的翘楚

学校深厚的学术底蕴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他们活跃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沈绪榜: 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当时为中等师范层次)。他是中国航天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国产宇航级芯片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是安庆师范大学校友在尖端科技领域的杰出代表。
  • 韩斌: 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生物学系。他在水稻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为推动中国水稻育种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韩斌院士的成长经历,激励着无数安师大学子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探索。
  • 阮仪三: 著名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他曾就读于学校前身。阮仪三教授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被誉为“古城卫士”,他主持的周庄、同里、乌镇等古镇的保护规划,开创了中国历史城镇保护的先河,为守护民族文化遗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学艺术领域的才俊

安庆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滋养了安庆师范大学学子的艺术才华。在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涌现出不少有影响力的校友。

  • 潘军: 当代著名作家、编剧。他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如《海口日记》、《独白与手势》三部曲等,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备受文坛关注。潘军的文学创作,展现了安师大校友在人文领域的创造力。
  • 刘先平: 著名大自然文学作家。他长期致力于大自然文学的创作,作品丰富,曾获多项国家级文学大奖,为中国儿童文学和生态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引导读者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此外,在黄梅戏艺术领域,学校也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不少人才,一些校友成为黄梅戏表演、研究和教育工作的骨干。

政界与公益领域的担当者

亦有不少校友选择进入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他们将母校所倡导的责任与担当精神付诸实践,为地方治理、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他们中有的担任地方党政领导,勤政为民;有的投身公益组织,服务弱势群体。虽然他们的名字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母校的育人宗旨,展现了安师大人的社会责任感。

综观安庆师范大学的校友群体,其多样性恰恰反映了大学教育的根本价值——不是培养单一类型的人才,而是为具有不同潜能和志向的学子提供成长的沃土,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发展,最终在各行各业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从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科学家,到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教师;从书斋中沉思创作的作家,到田间地头推广科技的农技员;从运筹帷幄的管理者,到精益求精的工程师……每一位校友的奋斗故事,共同构成了安庆师范大学这首宏伟交响曲中动人的乐章。他们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光荣,更是对母校教育质量最有力的证明,不断激励着在校学子见贤思齐,砥砺前行。安庆师范大学的校史与校友,共同书写了一部关于坚守、传承与创新的壮丽诗篇,这所百年学府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与时代的使命,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11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37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