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历史与内涵探析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西南地区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承载着深厚的行业底蕴与教育理念。校训“明德砺志 求知笃行”不仅是对学校办学宗旨的凝练,更是对师生行为准则与精神追求的指引。这一校训的形成与演变紧密关联中国铁路行业的发展历程和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既体现了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又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从历史维度看,校训的提出与学校从早期铁路培训到现代高职院校的转型相伴而生,反映了行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的动态结合。其内涵强调道德修养、意志磨砺、知识探索与实践行动的统一,旨在培养兼具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这一校训不仅服务于学校内部文化建设,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成为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精神纽带。校训的正式内容与文字解析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明德砺志 求知笃行”,这八个字可分为四个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和职业导向。

明德:该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职业教育的语境下,“明德”体现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行业操守的培养。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敬业和奉献的价值观,以适应铁路行业高度纪律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砺志:意指磨砺意志、坚定志向。这一部分侧重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韧性。铁路行业常面临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任务,因此校训鼓励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锻炼毅力,形成追求卓越、不畏挑战的精神。学校通过军事训练、技能竞赛和校企合作项目,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培养。

求知:代表对知识与技能的持续探索。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技术应用与创新,“求知”强调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的结合。学校依托轨道交通专业群,构建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实训基地和数字化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如高铁运维、智能信号控制等。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实际行动与践行理念。在职业院校中,“笃行”体现为实践能力和动手精神的培养。学校通过订单班、顶岗实习和项目化教学,确保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整体上,校训的八字结构平衡了“立德”与“树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符合中国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政策导向,又凸显了学校在铁路行业的特色定位。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 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创建的铁路职工培训学校,早期主要为柳州铁路局提供技术工人培训。在当时,行业培训强调“安全第
一、责任为重”,这种理念为后续校训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逐步转型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目标从单一技能培训扩展为全面素质培养。这一时期,学校开始初步形成“严谨、求实、创新”的训导理念,但尚未正式确立校训。行业需求推动教育内容融入更多道德教育和实践要素,例如通过铁路安全事故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2003年,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进入职业教育新阶段。为适应高等教育体系和行业升级需求,学校在2005年前后启动了校训的制定工作。通过征集师生意见、参考国内外同类院校(如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校训,并结合铁路行业“半军事化管理”的传统,最终于2006年确定了“明德砺志 求知笃行”的表述。这一过程体现了以下历史特点:

  • 行业融合:校训内容反映了铁路行业对“纪律性、安全性、创新性”的要求,例如“砺志”与铁路工作者长期野外作业的坚韧精神直接相关。
  • 教育政策影响:2000年代初,中国职业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训中的“笃行”呼应了这一政策,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 文化传承:校训借鉴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但摒弃了过于学术化的表述,使其更符合职业院校的实用定位。

近年来,随着高铁技术的普及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校训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学校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如东南亚铁路人才培训),将“求知”与“笃行”融入全球化视野,强调跨文化沟通与技术适配能力。

校训与学校教育理念的融合 校训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已深度融入办学方针、课程体系和日常管理中。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立足铁路、服务社会”为宗旨,校训则成为这一宗旨的具体实践框架。

在办学方针上,学校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与校训的“明德”和“砺志”高度一致。
例如,所有专业开设“职业素养”必修课,内容涵盖铁路法规、安全生产伦理,并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强化道德教育。

课程体系设计则体现“求知”与“笃行”的结合。学校构建了“基础课程+专业模块+实训项目”的三层结构:

  • 基础课程:包括铁道概论、电气基础等,侧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 专业模块:如动车组检修、信号控制等,引入行业标准和技术动态。
  • 实训项目: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如模拟驾驶舱)和校外实习基地(如柳州机车车辆厂),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操作。

此外,学校的管理制度也渗透校训精神。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每日出操、统一着装,以培养“砺志”所需的纪律性;教师评价体系则纳入“笃行”指标,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参与企业实践,确保教学与行业需求同步。

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还促进了校企合作。
例如,学校与南宁铁路局共建“订单班”,校训成为合作协议中的精神条款,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明德守信、笃行实干”的作风。

校训在师生发展与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校训对师生行为和价值取向具有指导意义,并通过校企合作延伸至行业领域。

对学生而言,校训是成长成才的指引。在入学教育中,校训解读是必修环节;在技能大赛(如全国职业院校铁道信号大赛)中,参赛团队以“求知笃行”为口号,强调创新与协作。数据显示,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大部分进入铁路系统,用人单位评价学生“责任心强、动手能力突出”,这间接反映了校训的实效性。

对教师而言,校训规范了教学科研方向。专业课教师需将“明德”要素融入教案,例如在讲授铁道工程时穿插案例讨论职业道德;科研项目则侧重应用型创新(如高铁节能技术),体现“笃行”导向。学校还设立“砺志奖教金”,表彰在艰苦岗位(如野外实训指导)中表现突出的教师。

在校企合作中,校训成为桥梁纽带。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教材时,会参考校训中的“求知”要求,加入最新技术标准;实习期间,企业导师以“砺志”为主题开展挫折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岗位挑战。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校通过校友会(如铁路局高级技师返校讲座),强化校训的传承性,形成“行业反馈教育”的良性循环。

校训的比较分析与当代价值 与中国其他职业院校校训相比,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兼具共性与个性。共性在于普遍强调“德技并重”(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德业并进”),个性则在于其鲜明的行业适配性。
例如,“砺志”相较于普通院校的“创新”,更突出铁路行业的特殊性;而“笃行”则比“实践”更具文化深度。

在当代语境下,校训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它助力中国职业教育改革: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强化类型教育特色,校训中的“求知笃行”直接呼应“产教融合”政策。它支持区域发展:柳州作为西南交通枢纽,校训引导学校为地方培养紧缺人才,如城轨交通运维人员。它应对技术变革:面对智能铁路趋势,校训鼓励学生持续“求知”,适应数字化转型。

未来,校训的内涵可能随行业变化而扩展。
例如,“明德”可能融入全球化伦理,培养学生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的跨文化责任意识;“笃行”则可能强化数字化实践,如虚拟仿真实训。但核心精神将保持不变,继续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基石。

通过以上分析,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不仅是文字表述,更是历史沉淀、教育实践与行业需求的结晶。它塑造了学校的文化基因,并为职业院校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447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01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