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红河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红河学院校训历史)

关于红河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红河学院的校训“道不虚谈,学贵实效”是一则底蕴深厚、意蕴深远的治学与育人箴言。这八个字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精髓,同时又紧密结合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红河学院自身的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从其历史渊源来看,“道不虚谈”直接汲取了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颜元的学术主张,强调学问之道不能流于空谈和虚论,必须指向切实的功用和社会价值;“学贵实效”则进一步阐明了学习的最高标准在于取得实际的效果,体现了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精神。红河学院将这一古训确立为校训,不仅是对历史优秀教育思想的传承与致敬,更是对自身在新时代背景下办学使命的庄严宣告。它清晰地指明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反对纸上谈兵的空疏学风,倡导深入实践、服务社会的务实精神;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实干之才。这一校训历经岁月的洗礼,已内化为红河学院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持续引领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激励着一代代红河学子在求真务实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其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前瞻性,使其成为凝聚师生共识、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河学院校训“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深刻内涵与历史传承


一、校训的文本溯源与核心释义

红河学院的校训“道不虚谈,学贵实效”虽仅寥寥八字,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价值导向却极为丰富和深刻。要全面理解其精髓,需从文本本身进行细致的解析。

“道不虚谈”中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在此处可理解为真理、规律、学问、技能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它超越了单一的知识层面,涵盖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理与方法。“不虚谈”则是其核心态度与要求,“虚”指空虚、不切实际,“谈”指言论、议论。这四个字连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强烈的价值判断和行为禁令:追求真理、探求学问、践行道义,绝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议论、浮夸的言辞和脱离实际的幻想之上。它倡导的是一种脚踏实地、言之有物、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反对的是那种脱离实践、崇尚空谈、华而不实的学风和作风。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坐言起行”的思想一脉相承,尤其与明清之际批判理学末流空疏学风、强调“实习、实讲、实行、实用”的实学思潮紧密呼应。

“学贵实效”则进一步将“道”的追求落实到具体的“学”的层面,并指明了“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学”即学习、学问、学术研究。“贵”意为以……为贵,即最重要的、最值得珍视的。“实效”即实际的效果、实在的功用、真正的效益。这四个字明确指出,学习的最高价值在于产生实际的效果。这种“实效”具有多重维度:

  • 对个人而言,是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完善,是能够真正用于安身立命、发展成长的实在收获。
  • 对学术而言,是能够推动知识进步、解决理论难题的创新性成果,而非重复、低效的文字堆砌。
  • 对社会而言,是能够服务于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价值,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贡献。

“学贵实效”因此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引导师生关注学问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培养一种面向实践、注重应用的问题意识。

将“道不虚谈”与“学贵实效”连缀成校训,二者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前者是原则和前提,确立了反对空谈、崇尚务实的基本立场;后者是目标和归宿,指明了务实求学所应追求的实际价值。它共同构筑了红河学院的核心教育哲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追求真知、践行大道,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摒弃一切形式主义与空泛之论,始终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最终依归。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思想根基

红河学院校训“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思想根源可以上溯至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实学”传统,特别是明末清初以颜元、李塨为代表的“颜李学派”的学说。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思想界开始对占据主导地位的宋明理学进行深刻反思。一些思想家痛感理学末流徒事静坐读书、空谈心性,于国计民生毫无裨益,是导致社会衰败的原因之一。于是,一股倡导“经世致用”、强调“实学”、“实习”、“实行”的思潮勃然兴起。其中,颜元是这一思潮的集大成者和最激烈的批判者。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程朱陆王理学的空疏,提出“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颜元的教育思想极具实践色彩,他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国家社会,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实用的“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他批判传统的书本教育是“纸上谈兵”,强调“习行”的重要性,认为真知来源于实践,能力要在实践中养成。他有一句名言恰是“道不虚谈”精神的直接体现。颜元及其弟子李塨所开创的学派,以其鲜明的务实风格,被后世称为“颜李学派”或“实学学派”,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河学院地处西南边陲、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一区域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需求。学校自创办以来,其办学定位就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选择“道不虚谈,学贵实效”作为校训,正是对颜李实学思想精髓的自觉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它将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当代地方高校的使命相结合,使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校训的确立,可以看作是学校对其办学历史、地域特色和发展战略的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和价值锚定。它表明,红河学院从立校之初,就选择了一条不尚空谈、贴近地气、注重实效的发展道路。


三、校训与红河学院办学理念的深度融合

校训并非悬置于象牙塔顶的装饰品,而是深深融入一所大学血脉的行动指南。红河学院的校训“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已经全面渗透到其办学实践的各个方面,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精神力量。

在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上,红河学院始终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特色发展战略,这本身就是“学贵实效”的体现。学校不盲目攀比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而是紧密结合红河州乃至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发展应用型学科。
例如,依托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强生物科学、化学、冶金工程等学科建设;围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力发展民族学、艺术学等相关专业;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语言文化等专业特色。这种聚焦地方、服务实际的定位,确保了学校的“学”能够产生服务于区域发展的“实效”。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直接转化为“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导师、开展项目化教学等方式,努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干中成长。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锤炼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培养模式旨在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岗位要求,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向能力应用者的转变,真正体现“学”的“实效”。

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倡导面向区域发展主战场的科研导向。鼓励教师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边疆治理等现实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将论文写在红河大地上。学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紧密对接地方需求,努力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使学术研究不再是“虚谈”,而是能够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实学”。
例如,针对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有色金属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开展的技术研发和规划研究,就是校训精神在科研领域的生动实践。

在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上,校训发挥着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的作用。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理念被反复强调,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它引导教师严谨治学、潜心育人,反对学术浮夸和急功近利;引导学生勤奋踏实、知行合一,抵制投机取巧和眼高手低的不良风气。这种务实笃行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精神生态。


四、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红河学院校训“道不虚谈,学贵实效”愈发彰显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

它是应对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的一剂良方。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定位模糊、特色缺失现象。红河学院坚守“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训,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大学的发展道路,聚焦地方、突出特色,这使其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校训精神确保了学校的发展战略不摇摆、不盲从,始终立足于实际,追求实实在在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它契合了国家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能够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实干家。红河学院以校训为指导,培养出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务实的作风,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校训所塑造的毕业生形象,正是当前劳动力市场所亟需的,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再次,它为师生个体成长提供了精神坐标。 对于教师而言,校训激励他们不做“空头理论家”,而要成为知识的应用者和传播者,将研究做在实处,将育人落到细处。对于学生而言,校训告诫他们学习的真谛在于应用和创造,要避免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努力成长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有用之才。这种价值导向对师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它强化了大学服务社会的根本职能。 大学的价值最终要通过服务社会来体现。红河学院在校训的引领下,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视为己任,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这种紧密的联系不仅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也为其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资源和空间,形成了大学与地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红河学院的校训“道不虚谈,学贵实效”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它源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于学校独特的办学实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八字箴言,不仅是镌刻在校园里的符号,更是流淌在红河学院人血脉中的基因,是引领学校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发展的永恒灯塔。它持续不断地塑造着学校的品格,影响着师生的行为,激励着红河学院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征程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01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86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