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华侨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华侨大学建校时间)

关于华侨大学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华侨大学的正式建校时间为1960年。这一时间的确定,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二十世纪中叶特定的国内外政治格局与时代需求之中。其历史背景宏大而复杂,核心动因是为了应对二战后东南亚地区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国际冷战格局日益形成的复杂局势。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重视海外华侨工作,将数千万海外侨胞视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宝贵资源。为了满足广大海外华侨青年回国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同时服务于国家“团结侨胞、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的战略方针,在国家领导人特别是廖承志等同志的亲自关怀和推动下,决定创办一所以招收华侨学生为主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因此,华侨大学的诞生,是新中国侨务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光荣使命。学校的建立,体现了国家对海外侨胞的深切关怀,也奠定了其“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独特办学方针,使其从创校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和特殊的政治意义,成为新中国教育史和侨务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一、 时代召唤:华侨大学诞生的宏观历史背景

要深刻理解华侨大学于1960年建校的历史必然性,必须将其置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波澜壮阔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一时期,世界正处于深刻的重组与变革之中,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积极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与国际定位。

(一)战后国际格局与东南亚侨情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东南亚地区涌现出一批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一地缘政治剧变,对世代居住于此的千万华侨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这些华侨大多心怀故土,具有深厚的爱国传统,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曾给予过巨大支持;另一方面,他们在新居住国面临着身份认同、政治归属、文化适应以及生存发展的新挑战。许多华侨希望子女能够接受中华文化教育,保持民族根脉,同时又担忧其在居住国的未来发展。这种矛盾心理,催生了将子女送回祖国接受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政策,海外侨胞成为新中国打破外交孤立、沟通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如何团结、服务、引导好这支力量,成为新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新中国的侨务政策与人才需求

新中国成立伊始,便将侨务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由著名侨领何香凝、廖承志等人主持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华侨权益、鼓励侨汇、安置归难侨的政策。其中,“吸引华侨学生回国升学”是侨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政府认为,培养华侨学生,既能满足其个人成长需求,又能为国家建设储备熟悉国内外情况的人才,更能通过他们影响和联系广大海外侨胞。在华侨大学成立之前,已有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北京侨校)和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广州侨校)等机构承担接待和补习任务,但高等教育阶段的专门院校尚属空白。
随着回国侨生数量的增加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创办一所高水平的、专门面向华侨的大学,变得日益迫切。

(三)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与亲自推动

华侨大学的创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怀。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侨务工作和华侨教育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长远的规划。时任中侨委主任的廖承志同志,更是华侨大学筹建工作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他基于对海外侨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国家战略的准确把握,极力主张创办一所综合性华侨高等学府,认为这不仅是一项教育任务,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统战工作。在他的统筹协调下,建校的指导思想、办学方针、校址选择、学科设置等重大事宜得以迅速确定。这种高层次的关注与推动,为华侨大学的顺利诞生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二、 应运而生:1960年建校的具体历程与初期规划

在宏观背景的催化下,华侨大学的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1960年,这所被寄予厚望的大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一)筹建决策与校址选定

关于创办华侨大学的正式决策大约在1959年至1960年初形成。经过反复论证,校址最终选定在福建省泉州市。这一选择具有多重深意: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尤其是闽南地区,与东南亚华侨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地缘和文化联系,将大学设于此地,便于侨生适应环境,感受乡情。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外开放传统悠久,与华侨大学“面向海外”的办学方向高度契合。从战备角度考虑,当时台海局势紧张,将重要机构设在沿海地区需要勇气和智慧,这也侧面反映了国家办好这所大学的决心。校园的建设得到了海外侨胞和归侨的热心捐助,体现了侨心所向。

(二)办学方针与初期建制

华侨大学从创立之初就明确了独特的办学方针,即“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这一定位使其与中国大陆同期建立的其他高校有着显著区别。其首要任务是招收海外华侨青年和港澳台青年,同时也兼顾招收部分内地学生(以侨眷子女为主)。在学校隶属关系上,华侨大学直属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其前身为中侨委),这种管理体制确保了其侨校特色的贯彻与落实。建校初期,学校设置了中文系、政治系、数学系、化学系、物理系、热带作物系等符合当时国家建设需要和侨生特点的系科。师资队伍由从全国各地高校抽调的优秀教师、归国华侨学者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共同组成,保证了较高的办学起点。

(三)1960年:正式建校与开学

1960年秋冬,华侨大学迎来了她的第一批学子。尽管初创时期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快使教学工作步入正轨。开学典礼虽简朴却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所以“华侨”命名的高等学府的正式诞生,开启了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学校的成立在当时海外华侨社会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被视为祖国对海外游子关怀的具体体现,极大地激发了侨胞的爱国热情。


三、 使命担当:建校初期的教育实践与社会影响

华侨大学在1960年代前半期,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已初步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与活力,在实践中探索着侨校的办学模式。

(一)特殊的教学与管理模式

针对侨生来源广泛、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差异大等特点,华侨大学采取了有别于国内普通高校的教学与管理方法。

  • 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特别是中文能力的培养。
    于此同时呢,教学内容上注重介绍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侨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认同。
  • 管理上,实行温暖、细致的“大家庭”式管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侨生关怀备至,努力营造团结、友爱、活泼的校园氛围,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适应国内环境。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管理方式,给许多侨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 思想政治工作上,则坚持“爱国一家”、“一视同仁”的原则,采取和风细雨、耐心引导的方式,注重通过社会实践和国情教育来增进侨生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

(二)文化桥梁与对外窗口作用

华侨大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校园本身就成了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小国际社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在这里交流碰撞,使得学校充满了开放、包容的气息。这些学生毕业后,无论选择留在国内还是返回居住地,都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友好的重要使者。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将在中国学习到的知识、技术以及对新中国的认识带往世界各地,客观上发挥了民间外交官的作用。华侨大学也因此成为新中国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对侨务工作的贡献

华侨大学的成功创办和运,有力地证明了新中国对海外侨胞的重视和关怀是实实在在的。它极大地凝聚了侨心,赢得了侨胞对祖国的向心力。通过培养华侨人才,也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特别是外交、外贸、侨务等领域输送了新鲜血液。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为后来学校复办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独特的校风和文化传统。


四、 风雨历程:文革期间的停办与改革开放后的复兴

华侨大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与国家命运一样,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一)文革冲击与被迫停办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正常的教育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华侨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特殊背景的院校,亦未能幸免。学校教学科研活动陷入停滞,大批教师受到冲击,侨生来源中断。至1970年初,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华侨大学被迫停办。校舍被挪作他用,教师队伍流散,设备图书损失严重。这所诞生仅十年的年轻大学,遭遇了重大挫折,其发展进程被强行中断。

(二)改革开放与复校决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侨务工作重新得到高度重视。面对新一轮的归国侨生潮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恢复华侨大学被提上议事日程。在邓小平、廖承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下,国务院于1978年4月作出了复办华侨大学的决定。这一决策,不仅是对过去错误的纠正,更是国家在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侨务工作的战略需要。

(三)重建辉煌与新发展

复办后的华侨大学,校址仍设在泉州,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学校迅速恢复重建了各个系科,并根据时代发展增设了新专业。其办学规模、学科门类、师资力量、硬件设施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保持面向海外华侨华人招生主渠道的同时,学校也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招生范围逐步扩大。进入21世纪后,华侨大学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厦门市建立了新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成功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和“部部共建”大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五、 历史回响:建校背景与精神的当代价值

回顾华侨大学1960年的建校历史,其意义远超事件本身,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办学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因侨而生,为侨服务”的立校之本

华侨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其基因里就深深烙刻着“侨”的印记。“为侨服务”是其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在创校初期艰苦条件下对侨生的悉心培养,还是在改革开放后为海外华文教育、侨务理论研究做出的贡献,都体现了这一根本宗旨。在新时代,虽然海外侨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依然是华侨大学的核心任务。这一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

(二)“面向海外,开放包容”的办学特色

“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塑造了华侨大学开放、多元、包容的独特气质。这种国际化特色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大力倡导“双一流”建设和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学校长期形成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理念、以及遍布全球的校友网络,都是其核心竞争力。继续深化这一特色,是华侨大学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打造不可替代性的关键。

(三)“传播文化,促进交流”的时代使命

在建校之初,华侨大学就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友好的使命。在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这一使命更加凸显。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和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这是新时代赋予华侨大学的新重任。

华侨大学在1960年的成立,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新中国侨务政策与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其建校背景充满了家国情怀与战略考量。尽管历经坎坷,但“为侨服务”的初心未改,“开放包容”的特色愈显。从泉州古城起步,到立足海峡西岸,辐射全国,影响海外,华侨大学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是一部与国家共命运、与侨胞心连心的奋斗史。其所积淀的宝贵精神和办学经验,将继续指引着这所著名侨校在未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06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05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