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方工业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北方工业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北方工业大学的校训“敦品励学,才德并懋”是一则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治学与育人箴言。这八个字不仅高度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更深刻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即品格的锤炼与学识的精进二者不可偏废,需相辅相成、共同成就。“敦品”意指砥砺与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行,强调“立德”是为人之本;“励学”则意为奋发努力地学习,追求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技能,强调“为学”是成才之基。二者结合,最终目标是达到“才德并懋”——即才华与德行均得以繁盛发展,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其历史渊源与学校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连,它并非建校之初便即刻确立,而是随着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教育思想的成熟以及对自身使命认识的深化,逐步凝练而成的。它汲取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同时又紧密结合了现代工业社会对工程师和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反映了学校从一所侧重于工科的院校向以工为主、文理兼融的多科性大学发展进程中,对育人本质的深刻回归与前瞻性思考。这则校训超越了简单的技能传授,指引着一代代北工大学子在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更要坚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北方工业大学的校训及其深厚历史

北方工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主、文理兼融的多科性大学,在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风貌。这其中,校训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集中体现了其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价值追求。北方工业大学的正式校训为“敦品励学,才德并懋”。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哲学和人文精神,其诞生与演变与学校的历史脉络息息相关,是理解这所大学精神内核的关键钥匙。


一、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核心内涵

“敦品励学,才德并懋”这则校训,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深入解读,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厚重的期望。

敦品:“敦”本意为厚重、笃实,在此引申为砥砺、培养之意;“品”即品德、品格。“敦品”强调的是对道德修养、人格操守的锤炼与提升。它要求师生员工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公民道德,更要追求高尚的人格境界,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善良、仁爱宽容、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在大学教育中,这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它告诫学子,求学之前先需立人,一个无德之人,其才愈高,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愈大。

励学:“励”即激励、奋发;“学”即学问、学习。“励学”意指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刻苦钻研,勤奋探索,追求真知灼见。它倡导的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懈的求知精神和对学术卓越的追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励学”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包括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大学作为学术殿堂的核心职能,是学生未来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的资本。

才德并懋:这是前两个词语实践的最终目标和理想状态。“才”指才华、能力、学识;“德”指品德、操守;“懋”音同“茂”,意为盛大、繁茂。“才德并懋”即是希望学生的才华与德行能够像树木一样枝繁叶茂,共同成长,均衡发展。它完美诠释了“德才兼备”这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评价和培养人才的最高标准,避免了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的片面性,强调二者的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一个理想的人才,应当是高尚人格与卓越能力的结合体。

这则校训的内在逻辑十分清晰:通过“敦品”和“励学”两种实践路径,最终实现“才德并懋”的育人目标。它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过程

北方工业大学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历经积淀、反思与凝练的过程。其历史渊源可以从宏观的文化传统和微观的校史发展两个维度来探究。


1.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滋养

“敦品励学,才德并懋”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智慧之中。

  •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文化始终强调“修身”为先。《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明德”置于首位。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确了德行修养优先于知识学习的原则。
    于此同时呢,儒家也推崇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是写照。而“才德兼备”更是儒家评价君子的核心标准,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方工业大学的校训正是对这一传统思想的精炼继承和现代诠释。
  • 古代书院精神的传承:许多著名书院的学规院训都体现了类似思想。
    例如,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无不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读书求知、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北工大的校训在精神上与这些传统一脉相承。


2.基于北方工业大学校史的凝练与发展

北方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946年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其后历经北京钢铁工业学校、北京冶金专科学校、石景山冶金学院、北京钢铁学校、北京冶金机电学院等多次嬗变,于1985年更为现名。这一以工业、冶金为特色的发展背景,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才培养侧重于专业技术与应用的传授。

  • 时代需求与教育反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学校逐渐认识到,仅仅培养具有单一技能的“工程师”是不够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养、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工程技术领域,职业道德(如工程伦理、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可持续发展观等“德”的要素变得与技术能力同等重要。这种时代要求和教育内部的反思,是催生“敦品励学,才德并懋”这一全面育人校训的直接动力。
  • 办学定位的升华:学校从单一的工科院系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文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增设,丰富了学校的人文氛围,促进了不同学科思维的交融。这种综合化的趋势,使得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校训的提出恰逢其时,成为引领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精神旗帜。它标志着学校从过去侧重“授业”向“传道、授业、解惑”并重转变,从培养“匠人”向培育“大师”潜质的人才转变。
  • 正式确立与推广:虽然难以 pinpoint 其确切的诞生年份,但“敦品励学,才德并懋”是在学校发展进入新时期、对自身使命和愿景进行战略性思考的背景下,经过广泛讨论和共识凝聚而最终确定的。它被广泛镌刻于校园文化景观中,出现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的讲话里,融入课程思政与日常管理之中,成为了全体北工大人共同认同的价值坐标和行为准则。

三、校训的现实意义与践行体现

校训绝非墙上的标语,而是活的、实践的精神。北方工业大学的校训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具体的育人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


1.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入

  • 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励学)的同时,自觉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元素(敦品),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例如,在工程类专业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内容。
  • 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了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涵盖人文社科、艺术审美、自然科学等领域,旨在拓宽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养,防止学生因过度专注于专业技能而陷入“单向度”发展的困境,这正是“才德并懋”的实践路径。


2.在学生工作中的践行

  • 师德师风建设:“敦品”首先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学校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学风建设:大力倡导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励学),通过严格考试纪律、鼓励科研创新、举办学术讲座、表彰学习标兵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 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锤炼品格、展示才华、服务社会的平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合作、懂得奉献、增强责任感,实现了“敦品”与“励学”的课外延伸。


3.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物化

  • 文化景观建设:校训石、校训墙等成为校园内地标性的文化景观,时刻提醒师生不忘学校的精神追求。校园内的道路、楼宇命名,雕塑景观设计等都力图体现学校的文化传统和育人理念。
  • 仪式典礼教育:在新生入学、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等重要仪式中,校训是必然被强调的核心内容。它成为连接所有校友的精神纽带,无论身在何处,都铭记着学校的教诲。


4.对毕业生形象的塑造

校训的最终成果体现在培养出的毕业生质量上。北方工业大学的毕业生以其“踏实、务实、能干”的作风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这背后正是校训精神的体现:

  • “敦品” 塑造了他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职业品德。
  • “励学” 赋予了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后劲。
  • “才德并懋” 则使他们成为既能出色完成专业技术任务,又能融入团队、管理项目、担当社会责任的中坚力量,在许多行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北方工业大学的校训“敦品励学,才德并懋”是其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源自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成形于学校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并持续指导着学校的教育实践。这八个字超越了时空,它所倡导的“德才统一观”在任何时代都是人才培养的真理。在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复杂的背景下,重申“敦品”的重要性,强调“才德并懋”的不可或缺,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北方工业大学通过这则校训,明确地宣告了其立德树人的坚定决心——不仅要培养一流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不仅是北方工业大学的立校之本,更是其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所承担的一份庄严承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56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23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