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哪一年成立建校的(北二外建校年份)

关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建校年份的综合评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成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时代背景和深远战略意义的重要事件。要准确理解其建校年份,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字本身,而应将其置于当时宏大的历史坐标中进行审视。该校成立于1964年,这一时间点深刻烙印着新中国外交事业蓬勃发展与国家对高级外语外事人才迫切需求的时代特征。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亚非拉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对外交、外贸、对外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精通外语、熟谙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正是在这种国家战略的强力驱动下,由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筹建,在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运而生。它的诞生,不仅仅是为北京增添了一所高等学府,更是国家在外语教育布局上的一着关键棋子,与北京外国语学院形成各有侧重、互补发展的态势,共同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光荣使命。
因此,1964年这个年份,是北二外一切历史叙事和辉煌成就的起点,它标志着一所肩负特殊使命的高等学府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此后近六十年的岁月里,将其发展轨迹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紧密相连,成长为了一所以外语和旅游为优势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著名高校,在中国的外交、外贸、旅游、新闻、教育等各条战线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创建背景与时代呼唤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新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经过建国初期的艰苦建设与调整,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两个阵营”对立的冷战格局,打破外交孤立、广泛建立国际联系成为当务之急。1964年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年份,中法建交震惊世界,标志着西方世界对华封锁坚冰初破;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持续深化,万隆会议所倡导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这一系列外交突破,对高水平外语外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当时,中国已有的外语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主要侧重于培养通用语种和主要西方语种的人才。而随着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一些非通用语种、小语种人才,以及既精通外语又熟悉特定区域国情、文化、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稀缺。
于此同时呢,新中国旅游业开始萌芽,亟需一批能够向世界介绍中国、接待外国友人的专业人才。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认识到必须建立一所新型的外国语学院,以适应这种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需求。正是在这种“时势造英雄”的背景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筹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它的建立,是新中国自主培养高级涉外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弥补现有外语教育体系的不足,为国家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做好人才储备。

1964年:建校历程与早期发展

1964年,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史上毋庸置疑的元年。学院的筹建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其前身可追溯至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这为学院的初创奠定了一定的师资和办学基础。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具体指导下,学院的定位、学科设置和发展方向得以明确。

  • 批准成立: 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正式成立。这一纸批文,标志着学院获得了国家的正式认可,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
  • 首届招生: 同年秋季,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新生。这些学子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的优秀青年,他们怀抱着服务国家外交外事事业的理想,进入这所崭新的学府学习。
  • 初设专业: 建校之初,学院主要设立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捷克语、波兰语等多个外语专业,同时注重相关涉外领域知识的教学,体现了其“外语+专业”的办学思路。
  • 师资汇聚: 学院从国内外汇聚了一批学养深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一些从海外归国的爱国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外事工作者,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校早期的北二外,校园条件或许简陋,但学习氛围异常浓厚。师生们秉承着“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克服困难,潜心向学。学院不仅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更强调对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使其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国家外交外贸战线的工作要求。

历史沿革与名称变迁的稳定性

自1964年建校以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名称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与国内一些高校因合并、升格或调整而频繁更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稳定性,本身就说明了学校办学定位的清晰和办学传统的深厚。

  • 名称一贯性: 从创校至今,学校的法定名称始终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尽管在特定历史时期,学校的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有过调整,但其核心名称未曾改变。“第二”的称谓,并非意味着次要或从属,而是清晰地表明了其在首都外语院校布局中的独特坐标和分工,与北京外国语学院相辅相成。
  • 隶属关系调整: 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这些隶属关系的变迁,恰恰反映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重心的动态调整,以及其学科特色与不同时期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
    例如,在国家旅游局主管时期,学校的旅游管理学科得到了迅猛发展,奠定了其在国内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 办学层次提升: 改革开放后,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这些发展都是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这个坚实的名称下实现的,见证了学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化。

名称的稳定,有利于学校品牌的积累和校友认同感的凝聚。对于所有北二外人而言,“北二外”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校名,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其根源正始于1964年。

建校初期的办学特色与历史贡献

北二外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这些特色为其日后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基石,并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国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北二外强调“复语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这不仅要求学生精通一门外语,还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或辅修国际政治、国际经济、旅游管理等专业知识。这种前瞻性的理念,使得北二外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能够胜任多领域、跨学科的涉外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与当时一些侧重于纯语言文学研究的院校不同,北二外从建校初期就注重与实务部门的联系。学生有机会参与重要的外事接待、国际会议翻译、涉外旅游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锤炼真才实学。这种“学以致用”的传统,成为北二外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受到严重冲击时,北二外因其特殊的涉外性质和在周总理保护下,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教学秩序,并为国家保存和培养了一批宝贵的外语人才。这一时期,学校师生还参与了《毛泽东选集》外文版的翻译等重要工作,在国家对外宣传事业中发挥了作用。这些特殊年代里的坚守与贡献,凸显了学校自1964年建校之日起就肩负的国家使命。

1978年后的新发展与建校基础的传承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在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拓展领域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1964年建校时所确立的初心与使命。

在学科建设上,学校在巩固和加强外语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管理、国际贸易、国际新闻、国际法等新兴交叉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尤其突出,使北二外赢得了“中国旅游业的黄埔军校”的美誉。这些新发展,是对建校初期“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和拓展,是根植于原有特色之上的创新。

在国际化方面,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地数百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师生,共同科研。这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这种开放的姿态,正是对建校时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这一初衷的延续和升华。

在校园文化上,“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代代相传。校友们活跃在中国外交、对外经贸、文化旅游、国际传播等各个领域,许多人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他们的成就,是对母校建校近六十年来办学成果的最佳印证,也证明了1964年那个起点的正确与伟大。

结语

回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一切的辉煌与成就,都肇始于1964年那个不平凡的年份。那一年,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催生了这所学院;是周总理等领导人的关怀指引了它的方向;是一批开拓者和莘莘学子的奋斗奠定了它的基石。数字“1964”不再仅仅是一个时间标记,它已成为北二外身份基因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连通着现在,也昭示着未来。理解北二外,必须从理解它的诞生开始;尊重北二外的历史,首先要牢记它是在1964年响应时代的呼唤而建立。这段历史,是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一代代北二外人不断前行、再创辉煌的力量源泉。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北二外这所诞生于特定历史节点、伴随着国家开放步伐而成长的学府,必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续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77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62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