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丽水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丽水校训及历史)

丽水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丽水学院的校训“明德笃行”自确立以来,始终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精神传统的核心凝练,深刻指引着其人才培养与学术发展的方向。这一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丽水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紧密契合了区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明德”一词,源自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强调修身为本,彰显光明的德性,体现了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笃行”则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侧重于将所学知识付诸坚定、踏实的实践,彰显了学校注重应用、强调实践、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学校多个前身院校的办学传统,历经融合、提炼与升华,最终在新世纪学校升本之际得以正式确立。它不仅是对过往教育精神的继承,更是面向未来,对全体师生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的庄严号召,是丽水学院独特身份认同与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丽水学院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丽水学院的校训“明德笃行”虽仅四字,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现代大学精神。

明德”是基石与方向。它要求师生:

  • 彰明高尚品德:将个人的道德修养置于首位,追求真理,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精神丰盈、品德纯正的人。
  • 恪守学术道德:在学术研究与知识探索中,坚持诚信原则,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学术的严肃性与纯洁性,反对一切学术不端行为。
  • 弘扬社会公德:具备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努力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力量。

笃行”是路径与目标。它强调师生应:

  • 坚持知行合一:反对空谈,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自觉的行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 倡导实干精神:秉持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和科研,不畏艰难,勇于探索,追求卓越。
  • 服务社会发展:将个人的实践与成长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洪流中,立足丽水,面向浙江,辐射全国,运用所学所知解决实际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明德”与“笃行”二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明德”为“笃行”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确保“行”的方向正确、意义深远;而“笃行”则是“明德”的具体体现和最终归宿,是检验“德”是否 truly “明”的实践标准。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要求丽水学院的师生既要追求精神的崇高,又要付诸行动的执着,成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

丽水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历程丽水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学校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不断融合、提炼其前身各院校的精神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而逐步凝练成的思想结晶。

丽水学院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创建的处州师范学堂。师范教育素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核心要求,极其重视教师的师德示范和学生的品德培育。这一渊源为日后校训中“明德”思想的融入奠定了最初的基石。在其后的发展岁月中,学校历经多次整合与变迁,先后融入了原丽水师范学校、丽水卫校、丽水农校、丽水工校等多所院校的教育血脉。

这些院校各自拥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办学传统:

  • 师范类院校强调“立德”与“育人”;
  • 卫生类院校注重“仁心仁术”与“精益求精”;
  • 农林类院校讲究“脚踏实地”与“服务三农”;
  • 工科类院校推崇“工艺求精”与“经世致用”。
这些丰富的基因共同构成了一个强调道德修养、注重实践技能、服务地方建设的宝贵传统。虽然各校未有统一的成文校训,但其精神内核已然深深嵌入学校的文化DNA之中。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原有的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方教育资源进行合并整合,并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丽水学院。站在本科办学的新起点上,学校迫切需要一项能够统合历史、彰显特色、引领未来的正式校训,以此凝聚共识,明确 identity。

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在广泛征集意见、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最终从深厚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办学传统中提炼出“明德笃行”四字作为校训。这一选择:

  • 深刻反映了对处州大地千年文脉和师范百年传统的继承;
  • 精准概括了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
  • 明确表达了新大学服务丽水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定决心。
它的正式确立,标志着丽水学院的精神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拥有了统
一、响亮且富有内涵的价值宣言。

校训与丽水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丽水学院的校训深深地打上了所在地域的文化烙印。丽水,古称处州,素有“浙江绿谷”、“华东生态屏障”之美誉,不仅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亦十分深厚。这里是瓯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勤劳质朴、坚韧不拔、崇学重教、务实创新的精神品质世代相传。

明德”与丽水人民崇尚教育、重视德行的传统一脉相承。自古以来,处州大地书院林立,学风兴盛,历史上名宦大儒如刘基(伯温)、范成大等均曾在此留下足迹与教化之功,形成了耕读传家、诗礼继世的良好风气。校训中的“明德”正是对这种尊德性、道问学的地方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表达与升华。

笃行”则精准契合了丽水的山水精神与实干基因。丽水多山,人们在与自然共生的过程中,磨练出了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的品格。无论是历史上的垦荒耕种、开辟通途,还是现代的绿色发展、生态创新,丽水人始终秉持着一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务实作风。校训强调“笃行”,鼓励师生扎根现实、深入实践,正是对这种地域精神的呼应与倡导。

因此,丽水学院的校训绝非悬浮于空中的口号,而是从丽水的山水之间、历史之中生长出来的,它与地方文化同呼吸、共命运。学校倡导“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校训精神也引导着师生将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与丽水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用实实在在的“笃行”去反哺这片滋养学校的土地,实现了大学精神与地域文化的完美融合与双向赋能。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全面体现与践行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丽水学院将“明德笃行”的精神内核全方位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之从文字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和突出的办学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

  • 构建“明德”育人体系:学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设丰富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开展“君子文化”等特色品牌活动,举办各类道德讲座、榜样评选,营造崇德向善的校园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高尚品德。
  • 强化“笃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投入,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行中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 学校以“明德”要求教师,实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调“师德一票否决”,引导教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 以“笃行”激励教师,鼓励教师不仅潜心学术,更要走出书斋,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围绕地方需求开展应用型科研与社会服务,将论文写在处州大地上。

在学科专业与科学研究方面:

  • 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丽水市的生态农业、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体现了服务地方的“笃行”导向。
  • 科学研究聚焦浙西南山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药材开发等特色领域,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应用成果,切实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笃行”精神的科研彰显。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 校园内的道路、楼宇、景观的命名多蕴含励志、修德、劝学之意。
  • 通过校史馆、宣传栏、校园媒体等渠道,持续讲好校训故事,传播校训文化。
  • 品牌活动如“生态节”、“社团文化节”等均渗透着“明德笃行”的理念,使其内化为师生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丽水学院的校训“明德笃行”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它积极响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号召。“明德”紧扣“德”之要求,“笃行”呼应“劳”之实践,是构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在推动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道德高尚、乐于奉献、技能扎实、勇于奋斗的人才,而这正是校训所致力培养的目标。

从高等教育发展层面看,在全国高校纷纷探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的背景下,“明德笃行”精准定位了丽水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路径。它拒绝盲目攀高求大,而是坚守初心,强调在“明德”基础上,通过“笃行”将办学深深扎根于地方,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为同类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面对未来,丽水学院的校训将继续作为一盏明灯,指引学校前进的方向。展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对校训精神的阐释与传播,将其更深层次地融入治理体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园环境之中。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丽院人,既要仰望星空,修养高尚品德,追求真理;又要脚踏实地,练就过硬本领,服务社会。在“明德笃行”校训的引领下,丽水学院必将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丽水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不可或缺的丽院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79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07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