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防灾科技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防灾思政教育如何)

关于防灾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综合评述防灾科技学院作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的全国唯一一所以防灾减灾救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紧密围绕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特殊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该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孤立的理论灌输,而是深度融入其行业办学使命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展现出鲜明的实践性、行业性和时代性特征。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社会责任感、过硬专业技术本领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防灾减灾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在实际运作中,学院注重将思想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行业精神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方面,通过扎实的课堂教学主渠道,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行业背景和资源优势,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训词精神,以及抗震救灾精神等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和献身应急管理事业的职业志向。总体而言,防灾科技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确保政治方向正确、理论传授到位的基础上,着力突出其在服务国家特殊战略需求方面的导向性和实效性,致力于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专业技术扎实,更在思想政治素质上能够适应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育人优势。
防灾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阐述

一、 指导思想与顶层设计:筑牢立德树人的政治根基

防灾科技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将其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顶层设计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机融入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评估等各个方面。

学校明确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在制度保障上,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等文件,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长效性。这种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为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和持续深入推进。



二、 主渠道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铸魂育人作用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防灾科技学院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性。

  • 课程体系完善: 学校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确保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 教学方法创新: 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采用案例教学、专题研讨、情景模拟、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鼓励教师将防灾减灾领域的典型案例、英雄事迹融入教学,使理论讲授更加贴近实际、贴近专业、贴近学生。
  • 师资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定期培训、集体备课、教学竞赛、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 “课程思政”全面推进: 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推动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特别是在地震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职业伦理和家国情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通过主渠道的巩固与创新,防灾科技学院努力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切实发挥其价值引领和思想铸魂的关键作用。



三、 行业特色融入:彰显防灾减灾的使命担当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行业院校,防灾科技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深深烙上了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印记。学校将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使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优势。

  • 弘扬行业精神: 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行业精神,以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等,作为生动教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抗震救灾英雄模范进校园作报告,组织学生参观地震遗址、防灾减灾教育基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增强对防灾减灾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强化使命教育: 紧密结合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自身所肩负的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特殊使命。通过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等环节,强化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和“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责任担当。
  • 培育职业素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这些均是未来从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所必备的核心职业素养。

这种紧密结合行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防灾科技学院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在思想深处树立了献身应急管理事业的坚定志向。



四、 实践育人体系: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

防灾科技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环节,将其作为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体系。

  • 专业实习实训: 依托与中国地震局及各地方地震局、应急管理部门的紧密联系,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专业实习中,不仅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更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 社会实践活动: 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特别是结合专业优势,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学校、农村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应急演练培训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服务奉献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
  • 第二课堂活动: 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防灾科技文化节、学术讲座、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道德情操。

通过丰富的实践锻炼,学生们将内在的思想认知转化为外在的行动自觉,实现了知行合一,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 校园文化与环境育人: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

防灾科技学院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努力营造具有防灾特色的文化育人环境。

  • 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规划与建设中融入防灾减灾元素,如设立相关主题雕塑、文化长廊、科普展厅等,使校园环境本身成为一部立体的教科书,时刻提醒学生铭记使命、关注安全。
  • 精神文化培育: 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育和弘扬以“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精神。通过评选表彰优秀学生、先进班集体等活动,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
  • 网络思政阵地建设: 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推送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

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同空气和阳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与课堂主渠道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六、 组织保障与队伍建设:夯实思政工作基础

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落实,防灾科技学院在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提供了坚实保障。

  • 党团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依托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延伸思想政治工作手臂,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服务工作。
  • 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 配齐建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和成长指导。学校通过专业化培训、职业能力大赛等方式,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养。
  • 全员育人机制: 积极推动形成全员育人格局,要求广大教职员工都肩负起育人责任,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健全的组织体系和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为防灾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支撑和机制保障。

防灾科技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立足于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度融合行业特色、拓展实践育人途径、营造特色校园文化以及加强组织队伍建设等多维举措,构建了较为科学完善且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培养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勇于担当的高素质防灾减灾专门人才,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了其作为行业特色高校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其成效在毕业生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一线岗位的实际表现中得到了检验和彰显。未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防灾科技学院仍需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履行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05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6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