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青海民大建校背景)

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史评述青海民族大学作为青藏高原上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其发展历程与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青海省近现代的社会变迁、民族关系和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学校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深刻根植于特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巩固新生政权、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开发建设广袤的西部地区成为当务之急。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边疆省份,然而当时该地区教育文化事业极为落后,尤其是缺乏培养本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这种人才匮乏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地方政权的巩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推进。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下,青海民族大学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应运而生。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瞻远瞩,为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培养少数民族精英、推动青海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长治久安与现代化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关键举措。从最初的干部培训性质,到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史,就是一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各民族师生的奋斗史与成长史,它见证了青海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迈向进步的宏伟篇章,也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青海经验”。青海民族大学的创建背景与早期发展(1949-195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政权面临着巩固国防、恢复经济、稳定社会、整合民族的艰巨任务。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尤其是像青海这样民族成分复杂、地理位置特殊、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省份,培养一支忠于党和国家、懂得民族政策、具有文化知识的本地民族干部队伍,成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当时的青海,教育基础极其薄弱,现代学校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状况无法满足建立基层政权、实行民主改革、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

为了迅速改变这一局面,中共青海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果断决策,决定创办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1950年,在青海省委的直接领导下,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正式成立,这被视为青海民族大学的最早源头。青干班的创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政治目标:

  • 政治整合的需要: 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在青海建立起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而这一切离不开本地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的支撑。青干班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各级政权机构输送急需的干部人才。
  • 民族政策的落实: 中国共产党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这些政策的关键环节,通过他们可以更好地联系本民族群众,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团结。
  • 社会改造的推动: 青海社会当时还存在封建部落制度等旧的社会形态,要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受过新式教育、具有新思想的骨干力量。

青干班的初期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缺乏固定的校舍、教材和师资。学员主要来自青海各地的少数民族青年,也有部分汉族青年。教学内容以政治教育、文化补习和政策学习为主,学制灵活。尽管条件简陋,但青干班为青海培养出了第一批用新思想武装起来的干部,他们在建立基层政权、开展民族工作、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青海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展开,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在专业层次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青干班正式升格为青海民族学院。这一转变标志着学校从短期干部培训向正规高等教育的跨越。学院开始设立更具专业性的系科,如语文科、师范科等,招生规模和范围也有所扩大。这一时期,学校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得到一定充实,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得到国家和青海省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倾斜。

在探索中前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青海民族学院(1956-1977)

升格为青海民族学院后,学校进入了全面建设与探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与国家整体的政治气候和社会发展脉络息息相关,既经历了稳步前进的阶段,也遭受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冲击。

在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中,青海民族学院在探索社会主义民族高等教育的道路上取得了初步成就。学院根据青海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求,陆续增设了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办学层次逐步提高,从最初的干部培训、中专教育向大专乃至本科教育过渡。学校致力于构建一套适合民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师生深入农牧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受到重视,一方面从内地高校引进毕业生和教师,另一方面也开始注重培养本地的少数民族教师。校园基本建设逐步展开,教学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这一阶段的努力,使青海民族学院成为青海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主要基地,为青海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毕业生。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国教育事业带来了灾难性影响,青海民族学院也未能幸免。正常的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学校一度停课“闹革命”,许多领导干部和教师受到批判和迫害,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发展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停滞甚至倒退。直到1970年前后,在“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下,学校才开始尝试恢复部分教学活动,但教学内容充满政治色彩,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一时期是青海民族学院校史上最为艰难的阶段,学校的建设进程被中断,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尽管遭遇挫折,但青海民族学院在困境中依然维持了基本框架,部分教职员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为日后学校的恢复和重建保留了一丝火种。这段曲折的经历也从反面证明了尊重教育规律、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对于高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改革开放与学校的恢复振兴(1978-1999)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伴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青海民族学院也抓住历史机遇,迅速走上了恢复、调整、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拨乱反正与恢复秩序是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学校全面清理“左”的思想影响,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本科生,教学秩序迅速恢复正常。学校的工作重心坚决转移到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校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拓展。一方面巩固和加强传统的民族类学科,如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等,使其保持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积极适应青海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增设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学校从单一的文科学院向文、理、工、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民族学院转变。研究生教育也开始起步,在一些优势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提升了办学层次。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发展的关键。学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选派教师到内地著名高校进修、鼓励在职攻读学位等多种方式,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术水平。一支结构渐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

科研工作得到空前重视。学校围绕青海的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理论与政策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设立了一批研究所(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学校开始与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教师互访,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发展。

到20世纪末,青海民族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民族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高等学府,为后续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迈向新世纪:更名大学与跨越式发展(2000-2011)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新阶段。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与此同时,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青海民族学院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2000年之后,学校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校园面积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先后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场馆和学生公寓,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在校生人数突破万人,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硕士点数量不断增加,覆盖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广。2005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青海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更名大学为学校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时期,学校在强化传统优势和特色方面持续发力。民族学、藏学、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成为学校的品牌和亮点。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如三江源生态保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地方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招收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与国际高校的合作更加紧密。

到2011年建校60周年前后,青海民族大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体系,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青藏高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的奋进:内涵发展与战略提升(2012年至今)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强调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深化改革。青海民族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开启了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新征程。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学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实施学科分层建设计划。重点打造民族学、高原科学技术、藏药学等优势特色学科群,争取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于此同时呢,加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进一步增加,学位授权体系更加完善。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加强专业建设,一批专业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成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师资队伍是大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通过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等,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支持他们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进修、攻读学位。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学校面向科学前沿和区域重大需求,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医药研发、地方社会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彰显了大学的担当和价值。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作为民族院校,青海民族大学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加强对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世居民族文化的研究,建设相关的博物馆、文献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成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

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创新局面。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学科特色,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更加深入,师生国际流动日益频繁,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稳步推进。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

回顾青海民族大学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肩负特殊历史使命的青年干部训练班,到今天屹立于青藏高原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其每一步成长都深深烙印着时代发展的轨迹,凝聚着几代民大人的心血与智慧。它因国家民族工作的需要而诞生,随改革开放的浪潮而成长,乘新时代的东风而奋进。展望未来,青海民族大学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青海大地,突出民族特色,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它的历史,仍在由今天的师生们继续书写;它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灿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444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23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