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曲靖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曲靖师院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曲靖师范学院的校训“刚正博爱,睿智笃行”是其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深刻烙印着学校的地理渊源、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植根于曲靖这片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的红色热土,承继了西南联大等先贤的办学精神,并在学校数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断凝练、丰富和发展。“刚正”与“博爱”侧重于内在修养与道德情操的塑造,要求师生具备坚毅刚强的意志、正直不阿的品格和包容宽广的仁爱之心,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师范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内在要求。“睿智”与“笃行”则侧重于学识能力与实践精神的统一,强调追求渊博的学识、明辨的智慧,并将其付诸坚定踏实的行动,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该校训的历史,与曲靖师范学院从初创、合并、升格到转型发展的各个阶段紧密相连,它既是学校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也是指引其面向未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的精神灯塔,激励着一代代曲师人砥砺前行。

曲靖师范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渊源


一、 校训文本的逐字解析与整体意蕴

曲靖师范学院的校训“刚正博爱,睿智笃行”由四个核心词组构成,每一个词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道德标准,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修养与成才体系。

“刚正”:这是立身之本。“刚”指刚强、坚毅、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它要求师生在面对困难、挑战和诱惑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强大与定力,不轻易动摇,具备“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这与曲靖地处高原、山川雄峻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坚韧民风相呼应。“正”指正直、公正、守正不阿的道德操守。它要求师生心怀坦荡,行事端正,坚持真理和原则,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人格的独立与高洁。对于未来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子而言,“刚正”是树立威信、赢得尊重的基石,是“身正为范”的直接体现。

“博爱”:这是胸怀之度。“博”意味着广博、宽宏。 “爱”则是仁爱、关爱、慈悲。 “博爱”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思想,也与现代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相通。它要求师生拥有宽广的胸襟,超越一己之私,推己及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充满关爱与责任感。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博爱”尤其重要,它意味着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对每一位学生的悉心呵护与平等对待,是教师职业崇高性的核心所在。这种爱,是一种泛爱众的博大情怀,是构建和谐校园、服务社会的精神动力。

“睿智”:这是成才之基。“睿”意为通达、深远、明察。“智”指智慧、才智、学识。“睿智”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更追求一种高层次的、能够明辨是非、洞察本质、预见未来的智慧。它鼓励师生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要深入钻研,养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在大学这一追求真理的殿堂里,“睿智”是师生共同的目标,它要求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广博的涉猎,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解决复杂问题的卓越人才。

“笃行”:这是实践之要。“笃”有笃实、忠诚、专一之意。“行”即行动、实践、履行。“笃行”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思想中为学的最后阶段,也是关键环节。它强调将所学所知坚定不移地付诸实践,知行合一,反对空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清晰的曲靖师范学院而言,“笃行”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要求师生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深入社会基层,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中检验和升华理论知识,实现自我价值。

这八个字构成的校训,形成了一个从内在品格塑造(刚正博爱)到外在能力展现与实践追求(睿智笃行)的逻辑闭环,体现了“立德”与“树人”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是曲靖师范学院办学理念的精辟概括。


二、 校训植根的历史土壤与文化背景

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学校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与学校自身的发展历程之中。曲靖师范学院的校训,与曲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气质以及学校曲折而光辉的办学历史血脉相连。

(一) 地域文化的熏陶:滇东红土地上的坚韧与包容

曲靖位于云南东部,是内陆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入滇锁钥”之称。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历史上成为多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地,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兼容并包、豁达开放的地域文化特征。
于此同时呢,曲靖也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红军长征曾两过曲靖,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基因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人民勤劳坚韧、性格刚毅、待人真诚的民风。校训中的“刚正”与“博爱”,正是对这种地域文化精髓的萃取与升华——“刚正”反映了红土地儿女的坚韧不屈,“博爱”体现了多民族聚居区的包容和谐。

(二) 办学传统的继承:师范教育精神的绵延

曲靖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师范传习所,其后历经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曲靖师范学校等发展阶段。在漫长的师范教育实践中,学校始终秉承“教书育人、启智求真”的宗旨,为云南基础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这一过程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早已融入学校的血脉。校训中的“刚正”是对“身正为范”的直接呼应,“睿智”是对“学高为师”的必然要求,“博爱”是师者仁心的自然流露,“笃行”是教育实践的本质属性。
因此,校训是对学校百年师范教育传统核心精神的高度凝练。

(三) 时代精神的呼应:改革开放与高校转型

21世纪初,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原曲靖师范学校、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师范学校三校合并,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曲靖师范学院。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学校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多科性应用型大学转型。在这一关键时期,学校迫切需要一种既能传承历史底蕴,又能指引未来方向的核心价值理念。“刚正博爱,睿智笃行”的校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经过广泛讨论和精心提炼而最终确立的。它既保留了师范教育的本色,又融入了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睿智”与“笃行”的并重,凸显了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导向。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传承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在于其对师生行为的引导和塑造。曲靖师范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将“刚正博爱,睿智笃行”的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校训精神

  • 德育为先,强化“刚正博爱”品格塑造: 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开展“道德讲堂”、“师德师风建设”等活动,评选表彰“师德标兵”、“优秀学生”等,树立“刚正博爱”的榜样。
  • 能力为重,突出“睿智笃行”素质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大幅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建设完善的实验实训中心、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计划。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纳入学分管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校训内涵

  • 物质文化载体建设: 将校训醒目地镌刻在校门、主教学楼、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上,在校园道路、景观命名中融入校训元素,使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到校训的熏陶。
  • 精神文化活动引领: 举办以校训为主题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讲述校训故事,传播校训文化。建设校史馆,展示学校秉承校训精神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制度文化保障作用: 将校训精神融入学校章程、师德规范、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中,使其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保障校训精神在制度层面得到落实。

(三) 在社会服务与交流中弘扬校训价值

  • 服务地方发展: 学校紧密围绕曲靖及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在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文化旅游、生物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积极开展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笃行”精神。
  • 开展合作交流: 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阔师生视野,提升办学水平,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博爱”与“睿智”的内涵。
  • 校友榜样示范: 广大校友在各自岗位上恪守校训精神,建功立业,他们的优秀事迹成为校训精神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诠释,激励着在校学子奋发向上。


四、 校训的时代意义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曲靖师范学院的校训“刚正博爱,睿智笃行”愈发彰显其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刚正博爱”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坚定的价值锚点。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思潮的冲击,坚守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博爱众生的情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在知识爆炸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睿智笃行”指明了成才的正确路径。它告诫师生,不仅要努力获取知识,更要提升智慧,学会思考和创新;不仅要在书本中学习,更要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避免成为“空谈家”或“纸上谈兵”之士,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对于曲靖师范学院自身而言,校训是其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挖校训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治理体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品牌,引领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刚正博爱,睿智笃行”这八个字,是曲靖师范学院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指引,也是未来的承诺。它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告诫每一位曲师人要修养品德、追求真知、勇于实践、奉献社会。这盏精神明灯,必将持续照亮曲靖师范学院的前行之路,激励一代又一代师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45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421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