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山西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山西师范大学校训)

关于山西师范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山西师范大学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一个意蕴深远、内涵丰富的教育理念表述。这八个字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源于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其核心在于深刻揭示了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与崇高使命。校训将“学”与“身”、“高”与“正”、“师”与“范”这几组关键概念有机地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衡量优秀教师的完整标准体系。“学高为师”强调的是教师从业的智力基础和专业知识要求,意指教师必须在学识上达到精深广博的境界,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出色的教学能力,方能承担起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重任。而“身正为范”则突出了教师的道德引领和人格示范作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端正的行为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这一校训不仅是山西师范大学对在校师生和未来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行为准则,更是学校办学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它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连接着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激励着一代代山西师大人严谨治学、修身立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深入解读和践行这一校训,对于理解师范大学的使命、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山西师范大学校训的详细阐述
一、 校训的溯源与思想根基

山西师范大学确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其校训,这一选择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理论根基。它直接汲取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精华。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深刻批判了传统教育中脱离实际、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光辉思想。而在教师素养方面,他尤其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陶行知先生对理想教师的定义。它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蕴含着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学高”是成为“师”的基本前提和专业保障,没有深厚的学识,便无以“传道、授业、解惑”;“身正”则是发挥“范”的榜样效应的道德基石,缺乏高尚的品德,则教育失去了灵魂。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体两翼。这一理念超越了将教师仅仅视为“知识匠人”的狭隘观念,将教师的角色提升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度。对于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和优势的师范大学而言,将此作为校训,无疑是将其立校之本、兴校之基与教育家的崇高理想紧密相连,宣示了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教育家的坚定决心和价值取向。

此外,这一校训也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历来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及“为人师表”等观念,都强调了教师道德操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学高”与“身正”的结合,正是对传统师道观在现代教育语境下的继承与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


二、 “学高为师”的深层内涵与时代要求

“学高为师”这四个字,看似简洁,却包含着对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和发展态度的多重高标准要求。

  • 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这是“学高”最基础的含义。教师必须系统、深入地掌握所教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论框架和发展前沿,形成精深的学科造诣。
    这不仅意味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能够清晰把握学科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方法。对于师范大学的学生而言,在校期间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未来胜任教学工作的根本。
  • 广博的通识知识素养: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人文社科常识、科学技术进展乃至艺术审美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触类旁通,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相联系,使课堂更加生动丰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精湛的教育教学能力:“学高”不仅指静态的知识储备,更包括动态的知识转化与传授能力。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专业理论,并能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这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有效沟通等一系列复杂技能。能够将深奥的知识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高深的学问。
  • 持续的终身学习态度:在知识爆炸、信息快速更新的今天,“学高”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追求的过程。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不断追踪学科发展动态,主动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停滞不前就意味着落后,“一朝学成,受用终身”的观念早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山西师范大学通过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科研创新、提供继续教育机会等方式,激励师生永葆学习热情。

因此,“学高为师”在新时代背景下,意味着教师要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育专家,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


三、 “身正为范”的全面解读与实践指向

“身正为范”是从道德层面和价值层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它强调了教师作为行为示范者的极端重要性。学生的向师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 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这是“身正”的核心。教师应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要坚守学术道德和廉洁从教的底线,言行一致,为人磊落。这种职业道德是赢得学生尊敬和社会认可的基础。
  • 健全的人格与心理品质:教师自身应是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这包括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善于情绪管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 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教师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引导者。教师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教育教学中予以渗透和弘扬。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文明的行为举止规范:“范”意味着榜样、表率。教师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应符合教师的身份,体现文明修养。小到衣着打扮、语言文明,大到遵守社会公德、法律规范,教师都应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良好示范。所谓“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正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

“身正为范”要求教师时刻意识到自己的“示范者”角色,做到慎独、自律,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不教之教”的育人最高境界。


四、 “学高”与“身正”的辩证统一关系

“学高为师”与“身正为范”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深刻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把握校训精髓的关键。

“学高”是“身正”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一个教师如果学识浅薄、业务不精,即便品德高尚,也难以有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其“身正”的榜样力量也会因专业能力的欠缺而大打折扣。渊博的学识本身就蕴含着求真、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气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道德感召力。教师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展现知识的魅力,本身就是一种“身正”的体现。

“身正”为“学高”指明了方向和注入了灵魂。学问若没有高尚的品德来引领,就可能偏离正轨,甚至可能产生危害。一个教师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和爱心,其学识可能沦为谋取私利或应付差事的工具,无法真正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以“身正”为前提,“学高”才能服务于正确的教育目的,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崇高价值。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正是这个道理。

二者在教育实践中融为一体,共同成就“人师”。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导、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熏陶是水乳交融、难以分割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定理公式,更是对待知识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做人的道理。这种融合,使得教师超越了“经师”的层面,成为了真正的“人师”。山西师范大学倡导的,正是培养这种“学高”与“身正”完美统一的“人师”。


五、 校训在山西师范大学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山西师范大学并非将校训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将其精神内核全方位地融入到了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学校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始终坚持“师德为先”与“能力为重”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师德渗透,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
    于此同时呢,高度重视教育实践环节,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锤炼教学技能,体验教师角色,感悟“学高”与“身正”的要求。学校还通过评选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三好学生等活动,树立践行校训的榜样。
  •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在引进和培养教师时,既看重其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学高),也严格考察其师德师风(身正)。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支持他们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通过校史馆、宣传栏、校园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校训的内涵和意义,讲述历代师大人践行校训的感人故事。营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尊师重教、修身立德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论坛、师德报告会等活动,使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学校鼓励师生面向基础教育一线开展研究,将学术追求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这本身就是“学高”服务于实践、“身正”体现于担当的表现。教师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参与基础教育改革、支教助学等活动,展现师范大学的社会责任。

通过这些具体的举措,山西师范大学确保了校训不是悬置于空中的楼阁,而是切实指引学校发展、塑造师生行为的活的精神力量。


六、 校训对师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意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校训,对山西师范大学的每一位师生而言,都是一面镜子、一把标尺、一座灯塔。

对于在校学生,尤其是师范生,校训是他们大学期间乃至整个职业生涯的成长航标。它提醒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从当下做起,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教学本领(学高),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规范自身言行(身正)。它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荣誉与责任并存,激发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校训为他们规划大学生活、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对于广大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未来将成为教师的学生),校训是永恒的职业箴言和毕生的修行准则。它激励教师永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要持续学习、深入钻研,保持学术活力;它告诫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言行世范,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在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时,校训能帮助教师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对于学校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校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它倡导的是一种追求卓越、严谨务实、正直奉献的工作态度。虽然不直接从事教学,但他们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也同样需要体现“学高”(精通业务)和“身正”(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要求,共同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山西师范大学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一个内涵深刻、历久弥新的教育命题。它精准地把握了教师职业的本质,明确了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凝聚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八个字,如同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山西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师大人,激励他们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深入理解和自觉践行这一校训,对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464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70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