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兴义师院创始人及前身)

关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要厘清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创始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位特定的个人,而应将其理解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由多重力量共同推动的集体性创举。这所坐落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的高等学府,其源头深植于地方文化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与时代变迁的洪流之中。学院的前身,是一个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演进、嬗变的序列,其最早的建制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创办的笔山书院。笔山书院的设立,标志着兴义地区官办系统化教育的开端,其创始人无疑是当时的地方官员与士绅群体,他们共同奠定了区域文教事业的基石。笔山书院与今天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并非直接的线性传承关系,其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与重组。真正与现代师范教育血脉相连的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贵州省立兴义师范学校。这一创举的背景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与新学制的推行,旨在为黔、桂、滇三省交界地区培养亟需的基层师资力量。此时的“创始人”概念,更体现为一种时代的召唤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新中国成立后,师范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合并,例如兴义师范学校、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等,每一阶段都凝聚了当时教育工作者、地方领导以及广大师生的心血与智慧。
因此,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创始”,是一个跨越了古代书院、近代师范和现代高等教育三个历史阶段的、持续不断的“创建”过程。它是由历代先贤、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无数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共同缔造的成果,其前身的演变史,正是一部黔西南地区师范教育从萌芽、发展到壮大的浓缩史诗。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渊源与沿革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黔西南地区社会变迁、教育进步紧密相连的史诗。它的根脉,深植于数百年的地方文教传统之中,而其枝干,则在现代师范教育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要全面理解这所高校,就必须沿着时间的轴线,回溯其跌宕起伏却又一脉相承的办学历程。


一、 文脉之源:清代笔山书院的开创

谈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历史渊源,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笔山书院这一重要的文化地标。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地方官员的倡导和地方士绅的鼎力支持下,笔山书院在兴义老城区的云南街创立。“笔山”二字,寓意文笔如山,人才辈出,寄托了创办者对地方文教事业昌盛的殷切期望。

笔山书院的创立,并非孤立事件,它是清王朝重视教化、在边疆地区推行儒家文化以巩固统治的国家政策在地方层面的具体体现。其创始群体是一个集合概念,主要包括:

  • 地方行政长官:当时的兴义府知府等官员,作为朝廷命官,负有兴学育才的职责,他们的倡导与支持是书院得以设立的关键政治保障。
  • 本地士绅阶层: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地方士绅,通过捐资、捐田等方式,为书院的运营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并积极参与书院的管理。
  • 首任山长与教员:书院聘请的学识渊博的山长(院长)和教师,是书院教育活动的直接执行者,他们奠定了最初的教学规范与学风。

笔山书院在存续的一百多年间,成为了盘江流域的文化教育中心,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科举人才,显著提升了兴义地区的文化品位,塑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尽管其教学内容和形式与现代师范教育相去甚远,但它所承载的兴学重教的精神内核,以及为地方启蒙开智的历史功绩,为后来师范教育的兴起预设了文化场域,埋下了珍贵的种子。
因此,将笔山书院视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深远的文化前身,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二、 师范之始:贵州省立兴义师范学校的建立

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开民智、兴新学”成为救国图存的重要途径。师范教育作为“群学之基”,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兴义地区的现代师范教育应运而生。

1936年,贵州省立兴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兴义地区有了专门培养师资的正式机构,是现代意义上师范教育的真正开端。此时,“创始人”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成为主导力量:学校的设立是贵州省教育厅根据全省教育发展规划作出的重要决策,体现了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 时代需求是根本动力:新式学堂的普及导致师资极度匮乏,培养合格教师成为当务之急,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是学校创办最直接的推动力。
  • 地方政府的配合与落实:兴义地方政府在校址选择、校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确保了省教育厅决策的落地实施。

贵州省立兴义师范学校的创立,彻底改变了以往旧式书院或私塾的培养模式,引入了现代学制、课程体系和班级授课制。课程设置包括了国文、数学、史地、博物、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学校的服务范围不仅覆盖兴义本地,更辐射至黔、桂、滇三省交界区域,为整个盘江流域的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其“创始”之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 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后的演变与坚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百废待兴,人才短缺,师范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兴义的师范教育也在这一洪流中,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地方发展的需要,经历了多次名称变更与体制调整,但培养师资的根本使命始终未变。

这一阶段的历程大致如下:

  • 延续与调整期(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在接管和改造后继续办学,为巩固新生政权、开展扫盲运动和普及小学教育培养了大量师资。
  • 合并与探索期(1960-1970年代):这一时期,学校经历了与其他学校的合并,也曾一度更名为“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尽管道路曲折,但广大教职工在艰难条件下坚持办学,维系了师范教育的血脉。
  • 恢复与发展期(改革开放后):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学校恢复为“兴义师范学校”,专注于中等师范教育,迎来了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为黔西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素质过硬的小学教师,许多人至今仍是当地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

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始人”的概念进一步泛化和升华。它包括了每一位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为学校生存与发展付出努力的教育工作者。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从行政人员到后勤职工,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坚韧的集体,是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得以存续和发展的真正“守护者”与“接力创业者”。他们的辛勤耕耘,使得师范教育的火炬得以代代相传,并为后续的升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升华与飞跃:升格为本科院校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国家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师资的需求日益迫切。原有的中等师范教育层次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乃至本科院校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这一关键性的飞跃阶段,“创始”的力量再次凸显,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

  • 国家政策导向: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为学校升格创造了宏观政策环境。
  • 地方政府强力推动:黔西南州党委、政府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升格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倾力支持,是学校成功“升本”的决定性力量。
  • 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批准:贵州省教育厅的精心指导和教育部最终的考察评估与批准,是学校升格得以实现的法定程序和专业保障。
  • 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升格筹备期间,全校教职员工凝心聚力,在校园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达到了本科院校的设置标准。

经过不懈奋斗,学校最终成功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定名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这一名称中的“民族”二字,凸显了学校服务民族地区、培养民族人才、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特色和责任担当。这次升格,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而是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全面升华,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意味着学校从此肩负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师资的新使命。

回望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来路,从笔山书院的琅琅书声,到省立兴义师范的筚路蓝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风雨兼程,直至新世纪的华丽转身,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的创始人,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这片土地播撒文明火种的无名先贤,是顺应时代需求作出正确决策的政府机构,更是无数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它的前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序列,是笔山书院的文化基因、贵州省立兴义师范学校的师范本源以及此后各个办学阶段的实践积累共同熔铸的复合体。正是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不断的自我革新,共同塑造了今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独特品格与精神风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65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14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