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陇南师范学院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陇南师院校名渊源)

关于陇南师范学院校名渊源的详细阐述陇南师范学院的校名,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其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师范教育的百年发展脉络与陇南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陇南”二字,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精准地界定了学校服务、依存并致力于发展的核心区域——甘肃省陇南市,这片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的战略要地,其历史积淀、多元文化交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成了校名中地域称谓的坚实根基。而“师范”一词,则直接昭示了学校的办学初心与核心使命,即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以培养区域基础教育师资为己任,反映了其自建校、复办至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一漫长历程中始终坚守的育人主业与教育报国情怀。“学院”的称谓,则体现了其作为高等学府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属性。整体而言,陇南师范学院的校名是其历史传承、地域角色、功能定位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是理解其办学特色与发展方向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 地域渊源:“陇南”的地理与历史涵义

校名中的“陇南”是首要的识别要素,其选择并非随意,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地理区划历史与地方认同。

“陇”的历史纵深:“陇”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域概念,源远流长。它最早源于陕甘交界处的陇山(即六盘山南段别称),古人将陇山以西的地区称为“陇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陇西郡,奠定了“陇”作为甘肃地区代称的历史基础。此后,“陇”便与甘肃这片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其简称(甘或陇)。
因此,“陇南”一词中的“陇”,首先指向的是甘肃省,明确了该学院是甘肃省属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属性。

“南”的方位界定:在甘肃省的版图内,陇南市位于省境最南端。从地理上看,它地处西秦岭与岷山山脉交汇处,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的过渡地带,白龙江、西汉水等河流穿境而过,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河谷地貌。从文化上看,陇南是中原文化与氐羌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汇区域,历史上曾是羌、氐、吐蕃等多个民族活动的重要舞台,民风民俗兼具北地的雄浑与南国的灵秀。
因此,“南”字精确地标定了学校所在的具体地理坐标——甘肃省的南部,凸显了其所在地理单元的特殊性。

行政区划的正式命名:陇南作为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其演变也反映了地方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历史上的陇南地区曾分属不同的州郡管辖。直至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才正式从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2004年,陇南撤地设市,正式成立地级陇南市。学校的发展与这一行政区划的演变紧密相连。使用“陇南”作为校名核心组成部分,是对其作为陇南地区最高学府、服务于陇南全市乃至周边区域这一核心功能的直接确认,增强了地方归属感与认同感。

“陇南”二字超越了简单的地理方位描述,它是一个融合了历史传承、文化多元性与现代行政区划的综合性标识,奠定了学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基石。


二、 职能渊源:“师范”的初心与使命

校名中的“师范”是其基因与灵魂,直接揭示了学校的办学类型与核心使命,其渊源与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兴起和陇南地区对师资的迫切需求息息相关。

中国师范教育的传统:“师范”一词,源自西汉扬雄《法言·学行》中的“师者,人之模范也”和“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意指“可以师法的模范”。近代以来,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国开始系统地建立新式教育体系,培养新式师资成为当务之急。1897年,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颁布,师范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独立设置的师范学堂开始在全国涌现。“师范”二字由此成为中国一类专门致力于培养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统一且核心的名称标签。

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使命:陇南地区地处山区,在过去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教育薄弱,合格师资极度匮乏。发展师范教育,为本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层教师,是改变当地教育落后面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7年创立的甘肃省成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其创立初衷便是为当地培养小学师资。此后,虽历经多次停办、合并、复办和改制(如成为甘肃省成县师范学校),但其为陇南及周边地区培养培训师资的核心职能从未改变。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乃至本科院校后,其人才培养的主体依然是面向基础教育的各类师资。

行业特色的鲜明标识:在高等教育领域,校名中保留“师范”二字,是一种对自身办学传统与特色的坚守和宣示。这意味着学校在学科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始终以教师教育为核心和特色。它告诉社会和学生,这是一所以教师培养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其毕业生是教育行业的重要后备力量。这对于维持学校的办学特色、吸引有志于教育事业的生源、以及与地方中小学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

因此,“师范”是陇南师范学院安身立命之本,是其历史延绵不断的红线,也是其未来发展中必须持续做强做优的特色所在。


三、 建制渊源:“学院”的定位与演进

校名中的“学院”一词,反映了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层级、规格与办学形态,其演变过程是学校发展史的缩影。

中国高校的命名规则:在我国,高等学校名称中的后缀(如“大学”、“学院”)有其特定的规范和要求,通常与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覆盖面、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综合实力相关。一般而言,“大学”在学科门类、在校生规模、硕士学位点数量、科研实力等方面要求更高;而“学院”则通常指以本科教育为主、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教学型高校。教育部对于高校的设置、更名均有严格的规定和审批程序。

陇南师范学院的升格之路:学校现用名称中的“学院”直接来源于其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历史性跨越。

  • 奠基阶段(1937-2003):学校历经了乡村师范、普通中等师范学校(甘肃省成县师范学校)等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学校属于中等专业教育层次。
  • 升格专科(2003):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甘肃省成县师范学校和礼县师范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名中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标志着学校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序列,成为一所专科层次的普通高校。
  • 升格本科(2013-2014):经过十余年专科办学期的积累与发展,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3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考察评估,为升格本科奠定了基础。2014年,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在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陇南师范学院。至此,校名中的“高等专科”变为“学院”,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的质的飞跃。

“学院”的现实意义:使用“学院”而非“大学”,一方面客观反映了学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表明其仍处于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积蓄力量的发展期;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定位,提醒着学校要聚焦内涵建设,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稳步提升办学质量,为未来更长远的的发展目标夯实基础。
于此同时呢,作为陇南市唯一的本科院校,“陇南师范学院”这个名称也承载着全市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期盼,是陇南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 文化与社会渊源:名称背后的期望与认同

校名的确定与传播,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命名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构建和社会认同的过程,蕴含着多方面的深厚渊源。

地方文化的融入与传承:陇南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秦人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先秦文化、三国文化遗迹(如祁山堡、仇池国)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如白马藏族文化)。将“陇南”冠于校名之首,意味着学校自觉肩负起研究、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的责任。学校的校训、校园文化建设、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学生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会融入这些地方文化元素,使学校成为陇南文化的一个高地、一张名片和一座活的博物馆。

社会各界的期望与支持:一所地方高校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中等师范到师范专科,再到师范学院的每一次飞跃,都凝聚着甘肃省、陇南市各级政府的决策支持与资源投入,以及陇南百姓对享受优质高等教育、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渴望。校名“陇南师范学院”因此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的代号,更是一种社会契约的象征:它代表着学校对服务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公开承诺,也承载着地方对学校输出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的殷切期望。

身份认同与品牌塑造:对于学校的师生和校友而言,“陇南师范学院”是他们共同的身份标识。这个名称将他们与脚下这片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孕育出一种独特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陇师人”成为他们自豪的称呼。
于此同时呢,作为一个品牌,这个名称也需要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通过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特色,来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美誉度,从而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和师资,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

陇南师范学院的校名,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富含多重意涵的标识符号。它从地理、职能、建制以及文化社会四个维度,清晰地定义了学校的身份:这是一所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和主干、从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其渊源的每一个侧面,都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理解其校名来历,是理解陇南师范学院一切故事的起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67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60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