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淮阴工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淮工校训渊源)

淮阴工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淮阴工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校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全体师生行为准则与精神追求的凝练,更是一所大学独特身份与历史使命的深刻烙印。这一校训并非凭空创造,其根源深深植根于学校所在地——江苏省淮安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淮安是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周恩来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早已超越个人言说的范畴,升华为一种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强音。淮阴工学院将这句蕴含巨大历史能量与爱国主义情怀的名言确立为校训,是其办学理念与地域文化、民族精神主动对接的必然选择,彰显了学校立足地方、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的崇高追求。这一校训的历史,紧密伴随着学校的创建、发展与壮大历程。它从建校之初的精神指引,到正式确立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其内涵在不断丰富的办学实践中被持续地诠释和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是引领学生刻苦钻研、追求真理的座右铭,更是塑造学校“明德尚学、自强不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淮工学子与教职员工,要将个人的学习、工作和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赋予了这所工科院校浓厚的人文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淮阴工学院的校训及其深厚历史


一、 校训的明文表述与深刻内涵

淮阴工学院的校训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九个字简洁有力,气势磅礴,其内涵极为丰富和深刻,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它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校训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华之崛起”是一个宏大的国家叙事和民族目标,将“读书”这一看似个人的、知识性的活动与之直接关联,瞬间提升了求学的目的和意义。它告诫学生,读书求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期望,更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这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信念,是激励学子克服困难、持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它强调了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崛起”意味着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这是一个需要无数人为之奋斗和奉献的历史过程。校训以一种无声的号令,将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赋予每一位师生。它要求师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与担当,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勇于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时代使命。

再次,它指明了求真务实的实践路径。“读书”是实现“崛起”梦想的基础和途径。这里的“读书”是广义的,既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刻苦钻研,也指对技术技能的熟练掌握,更指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实践的深刻认知。它倡导的是一种脚踏实地、学以致用的学风,鼓励师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通过实实在在的“读书”和“学习”来积蓄为国家贡献力量的真本领。

它蕴含了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崛起”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向上的过程,意味着永不满足、不断超越。校训内在要求师生不能安于现状,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开阔的视野,在学术上要勇于探索前沿,在技术上要敢于攻坚克难,始终保持着一种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积极姿态,这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地域文化根基

淮阴工学院校训的选择,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与学校所在地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这一独特背景密不可分。

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伟人,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终身的誓言。其少年时期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面对老师“为何读书”的提问,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成为激励中国青少年立志报国的经典典范。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人格风范和伟大业绩,是淮安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名片。

淮阴工学院作为淮安地区的重要高等学府,自觉地将传承与弘扬周恩来精神视为自身重要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将总理的这句名言确立为校训,是这种传承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这使得学校的育人工作有了一个具象化的、崇高的精神偶像和文化根基。通过校训,周恩来精神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纪念场所融入日常校园生活,成为流淌在师生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这一选择,使得淮阴工学院的校训与其他高校相比,具有了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和强大的感染力。它不仅仅是一句标语口号,更是一段鲜活历史的延续,是一种伟大精神的直接传承。每一位踏入淮阴工学院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会通过校训与这位故乡伟人产生深刻的精神联结,从而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为其大学期间的成长成才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 校训与学校发展历程的交织演进

淮阴工学院校训的精神内核,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创建、融合与发展的整个历程之中,与学校的发展阶段相辅相成,相互印证。

淮阴工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创建的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其后经历了停办与恢复。在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由淮阴工业专科学校、淮阴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江苏农垦职工大学等一批学校合并组建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淮阴工学院。在这一创业维艰、筚路蓝缕的岁月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激励早期建设者们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内在动力。虽然当时校训可能并未正式明文颁布,但其精神实质已融汇于办学实践。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式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确立为全校统一的校训,成为凝聚人心、彰显特色的必然要求。这一正式确立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新校区建设、校庆纪念或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等关键节点,旨在通过一个高度凝练、获得广泛认同的精神符号,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汇聚力量。

进入21世纪,学校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并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这一追求内涵提升、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校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读书”的内涵从掌握知识扩展到技术创新和产业服务;“崛起”的目标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紧密相连。校训引领着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能够切实服务于“中华崛起”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年来,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深入,校训继续发挥着核心指引作用。它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

  • 在思政教育中,它是核心素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 在专业教育中,它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志向;
  •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它是一切主题活动的灵魂所在。
校训的历史,就是一部学校不断践行周恩来精神,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实现自我超越的成长史。


四、 校训在育人体系中的全方位体现

淮阴工学院并未将校训仅停留在口头或墙面上,而是通过一套完整的育人体系,将其精神实质切实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校训是核心支柱。学校充分利用淮安本地丰富的周恩来纪念设施资源,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新生参观周恩来故居、纪念馆,开设“周恩来精神”相关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开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让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深入人心,使校训所倡导的价值观成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

在学风建设层面,校训是根本导向。它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学校通过评选“周恩来班”、设立奖学金、表彰学习标兵等方式,激励学生刻苦钻研、追求真知,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将“读书”与“崛起”关联,有效减少了“为考试而学”的功利倾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和使命感。

在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层面,校训是价值引领。学校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活动。无论是实验室里的反复摸索,还是实习工厂里的亲手操作,抑或是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都被赋予了“为中华之崛起”而练就本领的深刻意义。这使得实践环节超越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成为了锤炼责任、奉献国家的预演。

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层面,校训是无处不在的视觉符号和文化氛围。从校训石、宣传栏、教学楼宇的命名,到校园网、官方新媒体平台的主题宣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样和精神内涵随处可见、可感。这种沉浸式的环境熏陶,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洗礼,从而形成强烈的校园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淮阴工学院的校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国家层面看,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国家对科技自立自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校训所倡导的为国读书、科技报国的精神,完全契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是号召青年学子投身国家建设最有力的动员令。

从高等教育层面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的功能和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校愈发需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淮阴工学院的校训,正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响亮回答:培养的是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奋斗的人,通过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全程的方式来培养,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而培养。这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坚守育人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典范。

从学生个人成长层面看,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部分青年容易产生迷茫,陷入“精致利己”的误区。校训如同一座灯塔,为青年学子指明人生的航向。它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为青春奋斗提供了崇高的意义支撑,能够帮助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拓宽人生的格局,避免虚度光阴,从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对于淮阴工学院自身而言,校训将继续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旗帜。它激励着学校在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实际行动持续诠释“为中华之崛起”而办教育的深刻内涵,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留下自己富有特色的印记。

淮阴工学院的校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座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它源于一位伟人的少年壮志,成于一所大学的文化自觉,兴于一个民族的复兴征程。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实践指引力,深刻地塑造着淮阴工学院的独特气质,滋养着一代代淮工人的心灵,并必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83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35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