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校训)

关于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的校训“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是一个内涵深刻、意蕴丰富的教育理念表述,它不仅是对学院办学宗旨的高度凝练,更是对全体师生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的明确指引。在当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理解这一校训,对于把握学院的育人方向、文化特质乃至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被置于校训之首,凸显了学院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置于专业技能传授之上的坚定立场,明确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职业教育并非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全面的、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素质教育。“知行合一”则深刻揭示了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职业教育精髓的集中体现。它强调将所学的知识、原理与具体的职业实践、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反对脱离实践的空谈,倡导在行动中求真知,在实干中长才干。这一理念精准契合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特征,要求教育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引导学生成为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立德树人”与“知行合一”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的精神内核。前者是灵魂,是方向;后者是路径,是方法。这一校训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如儒家对道德修养与身体力行的重视,更积极响应了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要求。它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校园文化营造等各个方面持续深耕,致力于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因此,对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校训的阐述,绝不能停留在字面解读,而应深入挖掘其哲学基础、时代价值以及在学院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深远影响。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


一、 校训的文本解析与核心内涵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的校训“立德树人、知行合一”,虽仅八字,却言简意赅,承载着厚重的教育哲学与明确的价值导向。

“立德树人”的内涵解析

“立德”一词,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立德”被置于人生最高价值追求的首位,意指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行。在现代语境下,“立德”于教育领域,是指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它强调的是教育的道德引领功能,将道德修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

“树人”则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形象地说明了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树人”意味着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长为有用之才。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着眼于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育。

将“立德”与“树人”结合,构成了“立德树人”这一完整概念,它深刻揭示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使用方向和价值高低;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和实现程度。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校训的首要部分,旗帜鲜明地宣告了其办学育人的根本任务: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培养出既有过硬专业技能,更有崇高道德情操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知行合一”的内涵解析

“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命题,尤其与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思想紧密相关。其核心要义在于反对将认识(知)与实践(行)割裂开来,强调知与行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正的知识必然包含着行动的倾向,而真正的行动也必然是在真知指导下的自觉行为。

在职业教育的语境下,“知行合一”被赋予了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色彩:

  • 对于教学而言,它要求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壁垒,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推行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 对于学生而言,它鼓励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知),更要积极投身于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实践活动(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它指明了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正是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练应用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知行合一”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够“行其然”,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因此,“知行合一”对于四川现代职业学院这样一所高职院校来说,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人才观,是其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立德树人”与“知行合一”的有机统一

校训的两个部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相辅相成的整体。“立德树人”确立了教育的根本方向和终极目标,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知行合一”则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与方法,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育人实践中,道德的培育(立德)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说教,更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行)来磨练和体现;同样,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知行合一)也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德)指引下进行,否则可能导致技术滥用或方向偏差。四川现代职业学院通过这一校训,构建了一个以德为先、德技并修、知行并重的完整育人体系。


二、 校训的渊源与时代背景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校训的确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紧密结合了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国家战略。

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校训的表述直接汲取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立德”和“树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对道德教化与人才培养的极度重视。自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就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理想目标。而“知行合一”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讨论的凝练与升华,尤其是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表明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在构建自身文化体系时,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增强了校训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认同感。

鲜明的时代精神烙印

校训的提出与践行,与当代中国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它积极响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时代强音。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强调“立德树人”,确保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知行合一”精准地契合了经济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产业迈向中高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熟练操作,更看重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度的“知行合一”教育来实现。
因此,这一校训充分体现了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与前瞻视野。

贴合区域发展与学院定位

四川省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和教育大省,正处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其校训中蕴含的重视品德、强调实践的精神,正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直接回应。它引导学院将办学重点放在培养符合地方产业特点、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人才上,体现了其作为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功能定位。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将“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理念全面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课程、活动和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融入

学院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知行合一”为路径的教育教学体系。

  • 课程思政全覆盖: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使德育像盐溶于水一样无处不在。
    于此同时呢,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 实践教学比重高:大力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引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管理标准。普遍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中锻炼技能、理解理论。各专业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较高水平。
  • 教学模式改革:广泛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模式。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或技术研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要求

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既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更怀有高尚师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双师”素质提升: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支持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项目攻关,提升自身的“知行合一”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

学院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浸润式的育人环境,使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诚信守法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举办道德模范、技能大师、优秀校友进校园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修身立德。
  • 科技文化与技能竞赛:大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特别是科技类、技能类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和创新精神。
  • 环境氛围营造:在校园景观、楼宇命名、宣传阵地等硬件环境中凸显校训元素,使其随处可见、随时可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想行为。

在管理服务工作中的践行

学院的管理与服务部门也自觉以校训精神为指导,优化工作流程,提升育人效果。

  • 学生管理与服务: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在严格日常管理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成长辅导、就业指导、困难帮扶等服务,在管理服务中渗透教育引导。
  • 校企合作深化:将“知行合一”的理念延伸到校企合作中,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共建实训基地、互派师资,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行业前沿,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四、 校训对师生发展的引领作用

“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如同精神坐标,深刻影响着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每一位师生的成长与发展。

对学生的引领价值

对于在校学子而言,校训是他们大学生活的行动指南和成长阶梯。

  • 明确成长方向:校训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期间不仅要掌握一技之长,更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和公民意识的养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 激发学习动力:“知行合一”的理念促使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主动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带着问题学,深入实践练,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实效性。
  • 塑造职业精神:在校训的熏陶下,学生更容易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诚实守信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 提升综合竞争力:具备良好品德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实现个人价值,赢得用人单位青睐。

对教师的发展要求

校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标准和专业发展要求。

  • 强化育人使命:提醒教师牢记“教书育人”的天职,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 推动专业成长:激励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技能,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以适应培养“知行合一”人才的需要。
  • 涵养高尚师德: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感染学生,成为“立德”的典范。

对校友的持续影响

校训的影响力并不随着学生毕业而消失,它已经内化为许多校友的精神基因,持续影响着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众多校友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勇于创新、奉献社会,正是对校训精神的最好诠释和传承。他们的成功故事,又反过来成为激励在校学生的生动教材,形成了良好的育人循环。


五、 校训的未来意义与展望

面向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产业变革的加速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将继续彰显其前瞻性和生命力。

应对未来挑战的定力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重塑职业形态的时代,一些具体的技能可能会过时,但良好的道德品质、持续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知行合一”能力,将成为劳动者应对不确定未来的核心素养。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的校训恰恰强调了这些可迁移、可持续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院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保持定力、办出特色提供了根本遵循。

指引改革创新的方向

校训将继续指引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知行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索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建设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等新模式,使“行”的环节更贴近产业实际。在“立德树人”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如何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更深层次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凝聚学院发展的合力

校训是学院文化的核心,是凝聚师生校友、汇聚发展合力的精神旗帜。在未来发展中,持续深入地弘扬和践行校训精神,有助于增强全院上下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凝心聚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的校训“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是其办学灵魂的集中表达,是其育人实践的生动写照,也是其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它源于历史,立足现实,指向未来,必将持续照亮一代代现代学子的成长之路,赋能学院在职业教育的大潮中破浪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26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45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