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山西晋中理工校训历史)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山西晋中理工学院,作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核心地位,其校训“明德、博学、躬行、致远”不仅是对全校师生行为准则与精神追求的凝练表达,更是学校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这八字校训,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紧密结合了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在要求,深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服务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明德”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是立身之本;“博学”倡导学识广博与专业精深,是成才之基;“躬行”注重实践能力与知行合一,是应用之要;“致远”追求远大理想与持续发展,是目标之旨。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指引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追求。其历史虽不似百年老校般悠远绵长,但深深植根于学校自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转型实践中,反映了学校在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对自身定位与使命的深刻思考,是学校精神风貌的时代烙印与价值宣言,持续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砥砺前行。山西晋中理工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
一、 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的校训“明德、博学、躬行、致远”虽仅八字,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为师生提供了全面的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

明德:此语源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意指光明之德、美德。将其置于校训之首,凸显了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要求师生:

  • 在个人层面,要砥砺品行,修养身心,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 在学术层面,要恪守学术道德,坚持真理,反对学术不端,维护学术的严肃性与纯洁性。
  • 在社会层面,要具备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心怀家国,服务社会,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公民。
“明德”是根基,强调了教育的德育优先原则,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

博学:源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意指学识渊博,广泛学习。它体现了学校对师生在求知方面的殷切期望:

  • 在知识广度上,要广泛涉猎,拓宽视野,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 在专业深度上,要刻苦钻研,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在学习态度上,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博学”是途径,是成才的基础,强调了智育的重要性,指明了实现目标的知识储备要求。

躬行:源自《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躬行”意指亲身实践,身体力行。这对于一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理工学院而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 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纸上谈兵,要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 它倡导实干精神,鼓励师生深入生产一线,投身工程实践,在动手实践中增长才干。
  • 它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检验“博学”成果、实现知识价值的根本途径。
“躬行”是桥梁,是关键环节,凸显了学校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回答了“如何成才”的方法问题。

致远:源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意指达到远大的目标,实现宏伟的理想。它赋予了校训高远的立意:

  • 对学生而言,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职业抱负,不满足于眼前所得,追求可持续的长期发展。
  • 对学校而言,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追求卓越的办学水平和长远的社会影响力。
  • 它蕴含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鼓励师生在攀登科学高峰和人生征程中永不止步。
“致远”是目标,是方向,是前三个方面的最终归宿,提升了校训的精神境界和号召力。

这八个字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的育人体系:以“明德”为灵魂,确立价值方向;以“博学”为基础,积累知识能量;以“躬行”为关键,实现知识转化;最终以“致远”为目标,达成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它完整地诠释了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历程作为支撑。虽然其确立的具体年份和细节过程未向公众详尽披露,但我们可以从其发展脉络中探寻其历史逻辑。

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在那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初期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建设多依托于母体学校山西农业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传承。山西农业大学严谨的学风和重视实践的传统,为日后山西晋中理工学院校训的孕育提供了最初的养分。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推进,学校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成为独立的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山西晋中理工学院”。这是一次彻底的蜕变,意味着学校必须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构建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标识体系。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制定和确立成为了转设后一项至关重要且紧迫的文化建设工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发展战略的深刻思考:

  • 身份转型需求: 从依附到独立,迫切需要凝聚共识、彰显特色的精神旗帜。
  • 时代发展要求: 国家大力发展新工科,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 区域服务使命: 山西省推动经济转型综改,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学校需明确其服务地方的使命。
  • 文化传承与创新: 既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母体学校的精华,又需立足当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大学文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德、博学、躬行、致远”这一校训经过校内广泛的研讨、论证和提炼,最终被确立下来。它既是对中国古典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大学》《论语》中的智慧),也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的精华;既回应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普遍期待,又精准契合了学校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理工科大学的特殊定位。尤其是“躬行”一词,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学校重视实践、强调应用的办学特色,与“理工”的学科属性高度吻合。
因此,该校训的诞生,是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应对变革、谋划未来、塑造 identity 的必然产物,是其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三、 校训与办学理念、育人实践的深度融合
校训绝非悬于墙上的空洞口号,而是深深融入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办学治校全过程、渗透于育人各环节的行动指南和价值标准。

与办学定位和理念的融合: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理念完全是对校训的具体阐释和延伸。“基础扎实”对应“博学”,“实践能力强”直接呼应“躬行”,“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则蕴含在“明德”与“致远”之中。校训为办学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支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 课程思政与“明德”: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明辨是非、修养品德,践行“明德”要求。
  • 通识教育与“博学”: 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开设丰富的人文、社科、艺术类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文理交融,落实“博学”内涵。
  • 实践教学体系与“躬行”: 大力加强实验室、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构建了从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到毕业设计、企业实习的完整实践教学链条,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将“躬行”落到实处。
  • 职业生涯规划与“致远”: 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树立长远目标,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综合素养,体现“致远”导向。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彰显: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和活动,使校训精神可视、可感、可践行:

  • 将校训置于校园醒目位置,如主教学楼、宣传栏、官方网站等,使其成为无处不在的环境标识。
  •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等重要仪式上反复宣讲校训,强化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开展以“明德”为主题的道德模范评选、志愿服务;以“博学”为主题的读书节、学术讲座;以“躬行”为主题的技能大赛、社会实践;以“致远”为主题的校友论坛、愿景规划等活动,让校训精神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展现。

对师生行为的引领作用:校训逐渐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教师们自觉以“明德”为师德标准,以“博学”为学术追求,在教学中强调“躬行”;学生们则以校训为圭臬,规范自身言行,刻苦学习(博学),积极投身实践(躬行),立志成才(致远)。校训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塑造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四、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山西晋中理工学院的校训“明德、博学、躬行、致远”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持久的生命力。

回应时代命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对卓越工程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校训中的“博学”与“躬行”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直接回应,鼓励学生掌握扎实学识并勇于实践创新,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智慧。而“明德”则确保了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培养的是心怀国之大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致远”则激励着学校和学子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长远需求,永攀高峰。

引领未来发展: 对于山西晋中理工学院而言,校训不仅是过去的总结,更是未来的指南。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内涵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校训所蕴含的永恒价值和弹性解释空间,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 “明德”要求在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新领域加强引导,确保技术向善。
  • “博学”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下,内涵更为丰富,要求建立更加开放、融合的知识体系。
  • “躬行”的形式将更加多样,虚拟仿真、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将成为新的实践平台。
  • “致远”的目标将与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展望未来,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将继续深挖校训文化内涵,将其精神实质贯穿于学校治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它将继续作为一盏明灯,指引学校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找准特色发展之路;作为一座熔炉,陶冶和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凝聚全体师生校友的力量,共同为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服务山西乃至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明德、博学、躬行、致远”这八个字,必将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464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31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