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训)

关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校训“勤奋、求是、创新、奉献”是一个高度凝练且内涵丰富的价值表达体系,它不仅概括了学校对全体师生在治学、为人、做事方面的核心要求,也深刻反映了学校的办学传统、教育理念与时代使命。这八字校训并非孤立存在的口号,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勤奋”是成就事业、探求真理的根本态度,是“求是”的基础;“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知、尊重规律的方法论;“创新”是“求是”在实践中的升华与必然要求,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奉献”则指明了学习和创新的最终价值归宿,强调了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与担当。这一校训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契合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精准地捕捉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定位——即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刻苦钻研精神,又拥有实践创新能力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它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指引着工程大师生在学术探索和人生旅途中砥砺前行,成为学校精神文化最核心的载体和身份认同的标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训的详细阐述
一、 校训的整体解读与历史渊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校训“勤奋、求是、创新、奉献”,以其简洁而有力的八个字,构筑起一座指引师生前行的精神灯塔。这并非四个词汇的简单并列,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学校办学治校的哲学思考与价值追求。从历史维度看,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之初,其建立本身就是顺应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78年创建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等,这一时期,正是国家百业待兴、强调实干兴邦的年代。“勤奋”与“奉献”的精神,自然而然地成为那一代创业者和师生的真实写照。随后,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学校深刻认识到,仅仅有勤奋和奉献还不够,必须将科学的“求是”精神与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确立自身特色。
因此,校训的凝练过程,是学校对自身历史传统总结、对现实需求回应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展望的结晶,它承载着一代代工程大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基因。从逻辑结构上分析,校训的四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行合一”的价值链。

勤奋是起点,是态度。它要求师生在学习和研究中付出艰辛的努力,持之以恒,这是获取一切知识和能力的先决条件,是“行”的基石。

求是是方法,是路径。在勤奋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这是连接“勤奋”与“创新”的桥梁,是“知”的过程。

创新是目标,是升华。在尊重规律、掌握真理的基础上,敢于突破陈规,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是“求是”的必然延伸和最高体现,是“知行合一”的创造性成果。

奉献是归宿,是价值。将个人的勤奋、探索与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整个价值链条赋予了意义和方向。

这一内在逻辑使得校训超越了简单的标语式存在,成为一个动态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指南。
二、 “勤奋”:治学立业之根基

勤奋,位列校训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切成就取得的根本前提,尤其对于以工程技术见长的高校而言,更是如此。工程技术领域知识体系庞杂,技术更新迅速,没有废寝忘食的刻苦钻研精神,就无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无法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

在学校的具体语境中,“勤奋”体现在多个层面:
  • 于学生而言,勤奋意味着珍惜时光,刻苦学习。
    这不仅是课堂上的专心听讲,更是图书馆里的挑灯夜读、实验室中的反复操练、自习室里的深入思考。学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勤于动脑,还要勤于动手。在实训中心、在校企合作基地,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消化理论、提升技能,这个过程无一不需要勤奋的品质作为支撑。
  • 于教师而言,勤奋体现为潜心教学、精心科研。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库,紧跟学术前沿,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于此同时呢,在科学研究上,更需要皓首穷经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攻克技术难题,产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 于学校整体而言,勤奋是一种文化氛围。学校通过制度建设、学风建设,营造出鼓励刻苦、 reward努力的环境。
    例如,设立各类奖学金表彰学业优异者,开展科技竞赛激发钻研热情,树立优秀师生榜样传播勤奋文化,使“天道酬勤”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勤奋”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它告诫师生,任何伟大的工程、任何技术的突破,都始于点滴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付出,这是工程大人安身立命、追求卓越的基石。
三、 “求是”:科学精神之核心

求是,即探究真理、实事求是。这是科学精神的精髓,也是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它要求一切学术和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揭示事物内在规律为准绳,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臆断和虚假浮夸。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办学实践中,“求是”精神渗透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 在教学中弘扬求是:学校倡导严谨的教风与学风。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证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不盲从权威。课程考核、毕业设计等环节都强调数据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 在科研中坚守求是: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开发,学校都要求科研人员恪守学术道德,尊重实验数据,遵循科研规范。尤其是在面向产业应用的科研项目中,必须深入一线调研,真实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瓶颈,使科研成果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求是”是科研创新的生命线,脱离了实事求是,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在管理中体现求是:学校的各项决策和管理工作,也遵循“求是”原则。注重调查研究,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求是”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它培养的是一种理性、客观、公正的思维品质,使得工程大的毕业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具备科学素养和职业操守,能够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 “创新”:时代发展之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一所以“工程技術”命名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其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校训将“创新”置于重要位置,凸显了学校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创新”是建立在“勤奋”和“求是”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追求。它意味着:
  • 理念创新: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例如,深度推进产学合作、科教融合,与众多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将产业界的创新需求直接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和真实的项目,培养其创新意识。
  • 知识创新:鼓励教师和学生从事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学校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围绕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如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现代交通运输等,组建科研团队,攻关核心技术,努力将论文写在产品上,将课题做在工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
  • 实践创新:大力倡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开设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基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将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平台和机会。许多学生团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中屡获殊荣,充分展现了工程大学子的创新活力。
“创新”使得学校的发展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它要求师生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拘泥于书本,而要敢于想象、敢于尝试、敢于突破,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是学校保持竞争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
五、 “奉献”:价值实现之归宿

奉献,是校训的落脚点,它回答了“为谁勤奋、为谁求是、为谁创新”的根本性问题,赋予了前三个方面崇高的价值意义。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引领价值,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奉献”精神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 服务国家战略:学校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师生的科研活动也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展开,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主战场,体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奉献精神。
  • 服务地方与行业: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学校扎根上海,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咨询、员工培训、联合攻关等服务,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许多毕业生选择留在长三角地区就业创业,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为地方发展贡献着“工程大力量”。
  • 服务社会公益:学校鼓励师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开展科普宣传、技术服务、支教扶贫等活动,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升华了思想境界。这种奉献文化的熏陶,使得学生在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同时,始终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奉献”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告诫师生,个人的聪明才智只有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事业中才能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这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勤奋、求是、创新”等一系列努力的崇高归宿。
六、 校训的传承与实践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被广泛认同和自觉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通过多种途径,使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工程大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在视觉传达系统上,校训被广泛铭刻于校园的显著位置,如校门、教学楼、图书馆、宣传栏等,时时提醒师生不忘根本。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等重要仪式上,校训是必然被强调和解读的内容,成为学生大学时光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将校训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等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通过讲述优秀校友的奋斗故事、展示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历程,让学生在校训精神的鲜活案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文化育人方面,学校围绕校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节、文化节、学风建设月、榜样评选等,营造了践行校训的浓厚氛围。学生社团、学术论坛、公益活动等都成为传播和实践校训精神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的倡导与实践,“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训已经深深融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血脉,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标识。它塑造了一代代工程大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他们以勤奋立足,以求是治学,以创新致远,以奉献彰义。在未来,这八字校训将继续指引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新征程上,不断开拓进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254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77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