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广西中医药大学校史)

广西中医药大学综合评述广西中医药大学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中医药学府。作为中西部地区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不仅是广西乃至中国西南地区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和文化的中心,更是中国面向东盟国家进行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学校秉承“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校训精神,扎根八桂大地,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校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历经广西中医专科学校、广西中医学院等不同发展阶段,于2012年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近九十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的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中医药文化的根基,积极吸收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成功构建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其成长轨迹深刻反映了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是观察现代中医药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学校简介

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的高等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构建了医、理、工、管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是广西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为广西乃至全国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提供高水平中医药医疗服务、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使命。

学校坐落于被誉为“中国绿城”的广西首府南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目前,学校形成了明秀校区、仙葫校区、五合校区等多个校区协同发展的办学空间布局,总占地面积超过1300亩。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生活设施齐全,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已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授权点。本科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开设了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30多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其中,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支撑。学校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国家“岐黄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及一大批自治区级优秀专家和教学名师。这支德才兼备的师资团队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果显著。学校拥有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学校紧密围绕广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如罗汉果、桂郁金、肉桂等道地药材)和区域性高发疾病防治开展研究,在中药药理学、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民族医药(特别是壮瑶医药)挖掘整理与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大健康产业发展。

附属医院是学校医疗服务和临床教学的重要基地。学校拥有多家直属附属医院(如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瑞康附属医院等)和数十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及实习基地。这些医院不仅是临床教学的重要支撑,更是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中医药医疗服务的主力军,其中多家医院跻身国家“三甲”医院行列,综合实力雄厚。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凭借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学校积极拓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盟国家在中医药教育、医疗、科研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吸引了大量海外学子前来留学深造,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了中国-东盟中医药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

校史概述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薪火相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历史阶段:

肇始与初创(1934年-1956年)

学校的源头可追溯至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该研究所的成立,旨在“研究中药,培养药学人才”,是广西现代中医药教育的萌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研究所几经辗转,坚持办学,为广西培养了一批早期的医药人才,播下了中医药教育的种子。1956年,以此为基础,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筹建南宁中医学校,为后续升格为高等学校奠定了基础。

建校与成长(1957年-1976年)

1958年,广西省政府批准在南宁中医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广西中医专科学校,标志着广西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正式开端。1964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广西中医学院,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学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尽管环境艰难,许多教职工仍坚守岗位,尽力维持教学和医疗工作。

恢复与振兴(1977年-1999年)

“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学校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这一时期,学校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扩大招生规模,增设新的专业,如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办学层次日趋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得到重建和扩建,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术研究逐步恢复活力。学校积极参与全国中医药教材编写和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为未来的跨越式发展积蓄了力量。

改革与跨越(2000年-2011年)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广西中医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校通过合并、整合资源,办学空间和规模显著扩大。2005年,仙葫新校区的建设启用,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在学科建设上,硕士点数量快速增长,实现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2011年,学校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办学层次即将实现历史性突破。
于此同时呢,附属医院的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更名与腾飞(2012年至今)

2012年3月29日,经教育部批准,广西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
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社会影响力扩大的标志,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纪元。更名后,学校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此后,学校成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站上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当前,学校正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朝着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目标稳步迈进。

历史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与成就:

  • 1934年: 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成立,是为办学起点。
  • 1958年: 广西中医专科学校成立,开启高等中医教育。
  • 1964年: 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开始本科教育。
  • 1986年: 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教育起步。
  • 2005年: 仙葫新校区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实现飞跃。
  • 2012年: 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 2013年: 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构建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 2018年: 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近九十年的风雨兼程,广西中医药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一代代桂中医人秉承“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校训,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将一所初创时期规模有限的医药研究所,建设成为如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等中医药学府。其历史是一部忠诚于中医药教育事业、不断追求卓越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服务人民健康、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奉献史。展望未来,广西中医药大学将继续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人类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96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531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