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艺术学院哪一年成立建校的(广西艺术学院建校年份)

【关于广西艺术学院建校年份的综合评述】广西艺术学院作为中国华南地区独具艺术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高等艺术学府,其创立年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时代印记。关于其建校的具体年份,普遍公认的官方界定是1938年。这一年份的确立,并非简单的日期记录,而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教育发展脉络以及关键人物紧密相连。回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国家面临存亡危机,文化教育事业亦在艰难中求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以及满谦子、吴伯超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深刻意识到艺术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延续文化血脉的极端重要性。他们积极倡导并投身于在祖国南疆建立一所专门的艺术院校的事业中。
因此,广西艺术学院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38年由徐悲鸿先生提议并得到当时广西省政府支持,在桂林创建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这个训练班的诞生,标志着系统性的现代艺术教育在广西这片土地上正式植根,为日后广西艺术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理解1938年这一建校起点,不仅是对一段创校史的确认,更是对学校在民族危难时期应运而生,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初心与使命的深刻认知。此后,学校历经多次更名、迁址与合并,如先后更名为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广西艺术学院等,但其艺术教育的薪火始终相传,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最终发展成为今日学科齐全、成就斐然的综合性艺术院校。
因此,1938年是探寻广西艺术学院历史渊源的坐标原点,是理解其办学传统与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

广西艺术学院的创立背景与早期雏形(1938年及以前)

要准确理解广西艺术学院的建校年份,必须将其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中国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进行考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华北、华东等文化教育发达地区相继沦陷,大批高等院校、文化机构以及知识分子纷纷内迁。广西,特别是桂林,因其相对稳定的后方环境和较为开明的政治氛围,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内迁枢纽,一度被誉为“文化城”。这种特殊的历史机遇,为高等艺术教育在广西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此背景下,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先生,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教育眼光,看到了在广西建立艺术教育据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联合了满谦子、吴伯超等志同道合的教育家,向广西当局提出了培养战时急需的艺术师资和艺术人才的建议。他们的倡议得到了当时广西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于是,在1938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机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简称“艺师班”)在桂林正式创办。这个训练班,便是广西艺术学院最直接、最明确的办学源头。

“艺师班”的创立,其初衷是为广西各地的国民基础学校培养能够从事音乐、美术教学的艺术师资,以解决战时基础教育中艺术教师匮乏的迫切问题。尽管初创时期规模有限,条件艰苦,但它汇聚了一批优秀的艺术教育名家,初步建立了现代艺术教育的基本框架。徐悲鸿先生虽然因战时事务繁忙未能长期亲自执教,但他对“艺师班”的创办和发展给予了持续的关怀和指导,其艺术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学校的早期风格。满谦子、吴伯超等人则实际负责教学和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早期建设呕心沥血。

这一时期的教学活动,虽然带有明显的战时培训和师资培养色彩,但已经具备了专业艺术教育的雏形。课程设置涵盖了素描、色彩、图画、音乐、戏剧等多个艺术门类,强调基础训练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学员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积极参与抗战宣传、街头演出等社会艺术活动,使艺术教育与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这种“艺以致用”的传统,后来成为广西艺术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1938年“艺师班”的建立,是广西艺术学院历史开篇的元年。它并非一蹴而就地建成一所完备的学院,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适应战时需要的训练班形式起步,播下了高等艺术教育的种子。这一起点,决定了学校基因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现实关怀以及在艰难条件下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

沿革与发展:从“艺师班”到正式建院(1938-1960)

自1938年“艺师班”创立之后,学校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变迁息息相关,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壮大和规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清晰地勾勒出从短期训练班到正规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轨迹。

抗日战争期间,“艺师班”在战火中坚持办学,为广西乃至大后方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教育事业面临重建与调整。1946年,在“艺师班”的基础上,学校改建为“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广西艺专”)。这次升格标志着学校从短期师资培训向正规专科层次高等艺术教育的迈进,学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广西的艺术教育力量也进行了整合。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原“广西艺专”的部分科系与中南文艺学院(其前身包括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等院校的艺术系科合并,组建了新的“广西艺术专科学校”。这次合并汇聚了更广泛的艺术教育资源,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

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对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经过数年的积累和发展,至1960年,经国家批准,“广西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定名为“广西艺术学院”。这一名称的正式确立,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它标志着学校完成了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质的飞跃,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开启了高等艺术教育的新篇章。

这一阶段的沿革表明,广西艺术学院的建校史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1938年是创建的起点,而1960年是学校实现本科建制、定名“广西艺术学院”的关键年份。两者共同构成了学校完整的创立图谱:前者是“源”,后者是“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性成果。通常在学校官方叙事和历史研究中,将1938年视为建校年份,强调的是其历史渊源的开端;而1960年的升格本科建院,则是其发展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 1938年: 创建“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是为办学之始。
  • 1946年: 升格为“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进入专科教育阶段。
  • 1953年: 院系调整,组建新的“广西艺术专科学校”。
  • 1960年: 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定名“广西艺术学院”。

历史传承与时代新篇(1960年至今)

自1960年正式定名为“广西艺术学院”以来,学校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尽管其间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改革开放后的转型。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广西艺术学院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学校在保持和发扬传统艺术学科优势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学科领域,逐步形成了涵盖美术、设计、音乐、舞蹈、影视、戏剧、艺术理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艺术教育体系。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权,并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构建了从本科到硕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广西艺术学院积淀了深厚的艺术教育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学校注重挖掘和利用广西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将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艺术元素融入教学与创作,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特色。
于此同时呢,依托地处中国—东盟前沿的区位优势,学校积极开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艺术交流与合作,凸显了“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办学方向。

校园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在桂林的简陋校舍,到后来迁至南宁,建设了南湖校区、相思湖校区和西校区等多个现代化校区,办学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家、学者和教育家。

回顾这段历史,从1938年那个战火纷飞年代诞生的“艺师班”,到如今屹立于祖国南疆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广西艺术学院走过的是一条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的不平凡道路。其建校史,不仅是一部学校自身的成长壮大的历史,更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折射出艺术教育在国家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结语

广西艺术学院的创立始于1938年徐悲鸿等先贤在桂林创办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这一年份的确立,是基于对学校历史渊源连续性的尊重和对创始之初历史事实的确认。其后历经“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于1960年实现本科建制并正式定名为“广西艺术学院”。理解其建校史,既要看到1938年这一源头的开创意义,也要认识到其后数十年间不断发展、整合、升华的完整历程。这段始于民族危难之际、成于国家振兴之时的办学历程,赋予了广西艺术学院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为其在新时代续写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1938年那个起点所蕴含的创业精神、艺术理想和教育情怀,至今仍是激励一代代广艺人砥砺前行的重要力量源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99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38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