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杉达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上海杉达学院的校训——“勤奋、求是、开拓、创新”——并非凭空而来或简单的口号堆砌,它是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在特定历史机遇与时代洪流中,历经三十载风雨洗礼而凝练出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航标。这八个字,简洁而深刻地勾勒出杉达学院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发展轨迹。其历史渊源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国家战略紧密相连,烙印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从蹒跚学步到阔步前行的时代印记。“勤奋”体现了初创时期办学者的艰辛与师生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求是”彰显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坚守规律、追求真理的学术态度;“开拓”记录了作为改革试验田的先锋精神与突破藩篱的勇气;“创新”则预示了学校面向未来、不断超越的永恒追求。这则校训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总结,更是对一代代杉达人行为准则与精神风貌的生动刻画,它已融入学校的血脉,成为引领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理解杉达校训,即是理解一所民办高校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奋斗史、成长史与贡献史。

上海杉达学院校训的深度解读与历史溯源


一、 时代背景与学校创立:校训诞生的土壤

要深刻理解上海杉达学院的校训,必须将其置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宏大背景之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犹如一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坚定了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与此同时,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国家战略全面启动,这片热土急需大量各类专业人才。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尚显不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难以完全满足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口,打破体制壁垒,探索多种形式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成为了时代的呼唤。

上海杉达学院应运而生。它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民办大学,其诞生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开拓”与“创新”色彩。学校的创办者们,怀着“教育报国”的理想,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民办教育这一在当时颇具挑战性的事业中。学校最初的校名“杉达”,蕴含着“杉树成才、达材育人”的美好寓意,希望学生能像杉树一样挺拔、成长,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从创校之初,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勤奋”精神,以及遵循教育规律、实事求是的“求是”态度,便已深深植根于学校的基因之中。可以说,校训的雏形,在杉达学院诞生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实践的土壤中萌芽。


二、 校训的正式确立与逐字精析

随着学校的稳步发展,为了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办学理念、塑造校园文化,上海杉达学院正式将“勤奋、求是、开拓、创新”确立为校训。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指引着学校的方向。

  • 勤奋:立业之基,成才之本

“勤奋”位列校训之首,体现了其作为一切成就基础的极端重要性。对于一所白手起家的民办高校而言,“勤奋”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它既指教师的勤奋,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潜心教学、钻研学术、关爱学生;也指学生的勤奋,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攻读、锤炼技能;更指管理队伍的勤奋,为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呕心沥血。杉达学院的早期创业者们,正是凭借这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勤奋精神,克服了初创期的重重困难,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勤奋,是杉达人脚踏实地、拒绝浮夸的真实写照,是个人成长和学校进步的原始驱动力。

  • 求是:治学之魂,办学之纲

“求是”,即追求真理、探索规律、实事求是。这是高等学府应有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操守。杉达学院自创办以来,始终强调要尊重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注重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上,不盲目跟风,而是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规划和调整。在学术研究上,鼓励师生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反对浮躁与急功近利。“求是”要求杉达人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坚持从实际出发,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解决之道,确保学校在正确的轨道上稳健前行。

  • 开拓:发展之翼,突破之刃

“开拓”精神是杉达学院与生俱来的基因。作为中国早期民办高校的代表之一,杉达本身就是在“开拓”高等教育新路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种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办学体制上,积极探索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国际合作上,较早地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如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应用型能力培养等。“开拓”意味着不满足于现状,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为学校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它激励着一代代杉达人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

  • 创新:动力之源,未来之灯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大学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杉达学院将“创新”写入校训,彰显了其面向未来、追求卓越的决心。学校的创新体现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
例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效益;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杉达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指引着学校不断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创造新辉煌。


三、 校训的历史演进与内涵深化

上海杉达学院的校训并非一成不变,其内涵随着学校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要求而不断丰富和深化。

初创生存期(1992年-2002年),校训的侧重点更在于“勤奋”与“求是”。这一时期,学校的首要任务是立足和稳定。全体师生员工以极大的勤奋克服了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坚守教育质量底线,实事求是地探索民办高校的办学规律。校训此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生存智慧和务实精神。

进入规范发展期(2002年获批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升,“开拓”与“创新”的分量逐渐加重。学校开始在学科建设、国际合作、内部治理等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开拓,并致力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创新。校训的内涵从“求生存”向“谋发展”拓展,强调在规范基础上的突破与创造。

步入提升质量与内涵建设期(近年来),校训的四个维度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融合与统一。“勤奋”是永恒的态度,“求是”是科学的准则,“开拓”是进取的路径,“创新”是追求的目标。学校在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进程中,要求师生以勤奋的精神夯实基础,以求是的态度把握规律,以开拓的勇气深化改革,以创新的理念引领未来。校训真正成为了引领学校战略规划、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全方位体现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上海杉达学院将校训精神切实融入到了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

  •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产业学院、推动产教融合,体现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求是”精神,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举措。对学生严格要求,营造浓厚学风,是对“勤奋”的倡导。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则是“开拓”与“创新”精神的具体实践。
  •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注重引进和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本身就是一种“求是”与“创新”的结合。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支持他们开拓学术视野,提升专业水平,体现了对教师“开拓”与“创新”能力的重视。
  •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勤奋、求是、开拓、创新”的校训通过校史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园景观、榜样宣传等多种载体和形式,深入人心。它塑造了杉达学院朴实、严谨、活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这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求是)去发现需求,需要勇于探索(开拓)新的合作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这正是校训精神在社会层面的延伸和体现。


五、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启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杉达学院的校训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启示。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发展模式趋于多元的今天,“勤奋”与“求是”是学校保持定力、提升质量的压舱石。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坚守教育初心,脚踏实地办好学,遵循规律育好人,是民办高校赢得社会认可的根本。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技术革命浪潮澎湃的背景下,“开拓”与“创新”是学校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民办高校机制相对灵活,更应发挥其优势,在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大胆探索,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践行者。

校训所蕴含的四种精神是一个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整体。未来的杉达学院,需要在“勤奋”中积累实力,在“求是”中把准方向,在“开拓”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实现引领。这八字校训,将继续作为上海杉达学院的灵魂所系和精神旗帜,激励全体师生员工砥砺前行,为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标杆而不懈奋斗,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校训的历史,是杉达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史;校训的未来,必将书写杉达学院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58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83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