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渤海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渤海大学校史简介)

渤海大学学校简介与校史概述综合评述渤海大学,坐落于渤海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锦州,是一所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明时代气息的辽宁省属综合性大学。其发展历程,堪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演进的一个生动缩影,见证了从师范教育的艰苦创业到综合性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辽西工农速成中学,其后历经锦州师范专科学校、锦州师范学院等关键发展阶段,于2003年汇聚多方力量,正式更名为渤海大学。这一更名不仅是学校标识的更新,更是其办学定位从单一师范教育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战略性转折。七十余载风雨兼程,渤海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坚守“多学养、重实践、敢担当”的育人传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如今的渤海大学,已构建起覆盖经、法、教、文、史、理、工、管、艺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办学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拥有松山校区和滨海校区,为学子提供了优良的求学之所。面向未来,渤海大学正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为导向,强化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在辽西大地乃至更广阔的区域持续绽放其独特的光彩。
渤海大学学校简介


一、学校概况与办学定位
渤海大学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辽宁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地处连接华北与东北交通咽喉的关外历史文化名城——锦州,拥有松山和滨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校园环境雅致,湖光山色,被誉为“花园式学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渤海大学秉持“立足辽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的办学定位清晰明确,即以本科教育为根本,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坚持立德树人,服务社会需求,强化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学校紧密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学科专业体系与优势特色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渤海大学已构建起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结构趋于合理、特色初步显现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在校生近23000人。学科布局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展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坚持“突出重点、培育特色、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

  • 传统优势学科:源于师范教育底蕴的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基础学科底蕴深厚,师资力量较强,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相关领域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应用特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校的王牌特色学科之一,尤其在粮油、果蔬贮藏与加工等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拥有相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转化效益明显。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化学等理工科专业也注重应用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紧密。
  • 新兴交叉学科:学校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以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示范性专业。学校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等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和适应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渤海大学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持续提升,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较大比重。教师队伍中不乏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入选者、省级教学名师以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高层次人才。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竞赛、教学沙龙、学术讲座等活动,鼓励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合作研究。
于此同时呢,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贡献度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支不断优化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
渤海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素质”。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通过拓宽专业面向,鼓励跨学科选修,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通过强化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潜能。
于此同时呢,严格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学校还与众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共建实验室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增强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渤海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学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学校拥有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这些平台汇聚了优秀的科研团队,围绕食品科学、控制理论与应用、应用化学、语言学、辽西区域历史文化等领域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产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数量显著增加,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不断提高,获得的授权专利数量持续增长,部分科研成果实现了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服务社会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智力优势,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技术转让、决策咨询、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等多种途径,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校尤其注重发挥在师范教育、食品加工等领域的传统优势,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校园文化与国际交流
渤海大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校训“多学养、重实践、敢担当”深刻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价值追求。学校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艺术节、名家讲座、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优美的校园环境与浓厚的文化气息相得益彰,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开放办学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合作科研、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学校招收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同时也积极选派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开阔国际视野。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不断提升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渤海大学校史概述


一、初创奠基:工农速成与师范专科时期(1950-1958)
渤海大学的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为适应国家建设急需大量工农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形势,辽西省创办了辽西工农速成中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工农干部进行文化速成教育,这成为学校历史的最早起点。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日益迫切,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层次开始调整。

1958年,在锦州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经国家批准,成立了锦州师范专科学校。这标志着学校开始了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教育阶段,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初创时期,条件艰苦,但师生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辽西地区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中学师资,奠定了学校作为教师摇篮的初步基础。



二、曲折发展:锦州师范学院的建立与成长(1959-2002)

1959年,锦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周边地区的其他师范教育机构合并,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锦州师范学院,开启了学校本科教育的新篇章。此后直至2003年更名,学校主要以“锦州师范学院”的名义存在和发展,这一时期跨度长,经历了国家政治经济的起伏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学校在曲折中前进,在调整中发展。

  • 巩固提高阶段(1960年代-1970年代): 升格本科初期,学校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本科教学体系。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给学校正常办学秩序带来了严重冲击,招生中断,教学科研受到严重影响。文革结束后,学校迅速恢复办学秩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 改革发展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 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了强大活力。锦州师范学院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学科专业从单一师范类向多科性拓展,增设了一批非师范专业。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术研究开始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果。这一时期,学校为辽宁省特别是辽西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声誉日益提升。
  • 合并拓展阶段(1990年代末-2002年): 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实力,顺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趋势,2000年,锦州师范学院与具有悠久历史的辽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实现实质性合并。这次合并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学科门类,特别是增强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实力,为学校从单一的师范学院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直接催生了“渤海大学”新校名的诞生。


三、更名转型:渤海大学的新纪元(2003年至今)

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锦州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渤海大学。
这不仅是学校名称的改变,更是办学理念、定位和格局的一次深刻变革,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更名后的渤海大学,明确了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学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学校在巩固和提升传统师范教育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理工科、经管类、艺术类等学科的建设,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硕士学位授权点不断增加。松山校区和滨海校区的建设与完善,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现代化的硬件支撑。

进入新时代,渤海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化综合改革,聚焦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学校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努力争创区域高水平大学。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渤海大学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昂扬的斗志,传承历史荣光,谱写未来华章,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10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56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