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湖州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湖州师范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湖州师范学院的校训“明体达用”源自中国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价值。这一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更彰显了其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明体”强调对知识本质、道德规范和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与内在把握,而“达用”则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服务社会,推动进步。自学校确立该校训以来,它始终作为治学育人的核心指导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各环节,塑造了学校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风貌。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明体达用”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早期师范教育的实践导向,到如今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创新追求,这一校训持续引领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扎根湖州、面向浙江、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其历史演进与学校自身的转型发展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演进的一个缩影,也展现了地方院校在坚守教育本源与开拓创新之间的平衡智慧。湖州师范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校训的具体内容与来源湖州师范学院的校训是“明体达用”。这一校训并非现代首创,而是源自中国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993-1059)所倡导的“苏湖教法”的核心思想。胡瑗在苏州、湖州等地执教时,提出了“明体达用”的办学理念,旨在克服当时教育中存在的脱离实际、空谈义理的弊端。“体”指的是儒家经典的根本原理、道德准则和知识体系,即学问的本体与核心;“用”则是指这些原理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明体”即要求学子深入探究并明晰学问的根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达用”则是强调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付诸实践,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胡瑗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分斋教学”法(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更是实践“明体达用”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新。湖州师范学院地处胡瑗曾经主教的湖州,深受这一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的熏陶。学校将“明体达用”确立为校训,既是对这位古代教育先贤的致敬,也是对自身办学定位与精神传承的深刻诠释。它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学校对师生的核心要求:既要追求真理、明辨是非,夯实理论根基,又要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与过程湖州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于1916年创办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其后历经多次变迁与合并,如湖州师范学校、湖州师范专科学校等阶段,直至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和湖州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湖州师范学院。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传统也在不断凝练和升华。在筹建本科院校乃至之后的发展时期,学校迫切需要一条能够凝聚共识、指引方向、体现特色的校训。湖州作为胡瑗“苏湖教法”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明体达用”这一源自本土深厚历史积淀的教育思想,因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内涵以及与师范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自然进入了学校的视野。经过广泛的讨论和严谨的论证,学校最终正式将“明体达用”确定为校训。这一选择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学校历史、地域文化和发展战略的再认识与深度挖掘。校训的确立,标志着湖州师范学院在精神层面完成了的一次重要整合与提升,它将古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的办学使命相结合,为学校在新时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校训的深刻内涵与解读“明体达用”四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与教育理念。

“明体”的内涵

“明体”是基础,是根本。它要求教育者和学习者:

  • 明德之理:首先要明晰并恪守崇高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尤为强调“师德”的培育,要求师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是“体”中最核心的部分。
  • 明学之本:要求深入钻研学问,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内在规律,追求真理,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它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求对知识体系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解。
  • 明人之道:蕴含着对健全人格的追求,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晰个人在社会、国家中的责任与担当,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达用”的内涵

“达用”是目的,是归宿。它强调知识的实践价值和社会功能:

  • 经世致用:要求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道理应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它反对空谈,注重实效。
  • 知行合一:“达用”是“明体”的最终检验标准。它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要求将内在的认知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服务社会:尤其对于高校而言,“达用”明确了其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科研成果要能够转化应用,文化传承创新要能滋养社会。

“明体”与“达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明体”而不“达用”,易流于空疏;“达用”而不“明体”,则失于浅薄。只有“明体”方能“达”其大“用”,真正“达用”则是对“体”是否真“明”的最好验证。这一校训深刻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校训与学校办学实践的结合湖州师范学院并非将“明体达用”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将其深度融入办学的各个环节,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行动指南。

在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构建了“明体达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中,既注重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明体),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达用)。特别是作为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尤为强调“明”教育规律之“体”,“达”教书育人之“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

学校倡导“顶天立地”的科研导向。“顶天”鼓励教师从事前沿基础研究,探索未知,明晰学理(明体);“立地”则要求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湖州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文化产业和社会问题开展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达用)。这种研究取向正是“明体达用”在现代科研活动中的生动体现。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

学校地处江南文化腹地,自觉肩负起传承地方文化的责任。深入研究湖笔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赵孟頫书画艺术等(明地方文化之体),并通过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开设特色课程、举办文化活动、创作文化产品等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服务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达文化传承创新之用)。

在社会服务方面

学校积极拓展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智库咨询、技术攻关、人才培训、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将学校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现实动力(达用),并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反馈和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明体)。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影响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湖州师范学院的“明体达用”校训展现出更加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深远影响。

应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引

当前,国家正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强调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明体达用”校训完美契合了这一改革方向。它避免了在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术轻学”、“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确保了学校在强化应用特色的同时,不失大学的学术底蕴和育人本色。

塑造大学文化与精神气质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图腾。“明体达用”经过多年的宣扬和实践,已经内化为湖师院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它倡导的是一种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态度,是一种既尊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学风,是一种心怀天下、服务家国的情怀。这种文化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在校师生和校友,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准则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明体达用”是他们成长成才的指南针。它引导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修炼个人品德,打下坚实的立身之本(明体);更要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才干,成为对社会有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家(达用)。这为他们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语湖州师范学院的“明体达用”校训,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发轫于湖州深厚的历史文脉,成型于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不断完善于办学治校的伟大实践。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将古代先贤的教育智慧与现代大学的使命担当巧妙融合,成为了湖州师范学院最醒目的精神标识和最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一校训不仅总结了过去,指引着现在,更照亮了未来,将继续推动学校在培养栋梁之才、探索科学真理、服务社会大众、传承创新文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13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81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