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哈尔滨音乐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哈尔滨音乐学院校训)

关于哈尔滨音乐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综合评述)哈尔滨音乐学院,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高等音乐学府,其校训不仅是一所大学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更是其办学理念、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达。深入探究其校训的内涵,对于理解这所新兴专业音乐学院的立校之本、育人之道至关重要。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校训是“致乐崇德”。这四个字看似简洁,却蕴含着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哲学思辨与教育理想。它精准地捕捉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与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将艺术技巧的极致追求与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致乐”二字,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演练,指向一种对音乐艺术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永恒探索与不懈攀登,它要求师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艺,更要深谙音乐的文化底蕴与美学精神。而“崇德”二字,则旗帜鲜明地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深厚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置于核心位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艺以载道”的思想精髓,也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致乐崇德”这一校训,为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师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要求每一位踏入这座音乐殿堂的学子,都应以崇高的道德为基石,以追求音乐的真谛为目标,最终实现艺术人生与人格修养的和谐统一,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工作者。下文将围绕这一校训,从其词源释义、哲学基础、教育实践、文化传承及时代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而详尽的展开论述。


一、 “致乐崇德”的词源释义与深层解读

要深刻理解“致乐崇德”这一校训,首先需对其构成词汇进行追根溯源的剖析。每个字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特定的价值指向。

  • “致”的意涵:在古汉语中,“致”具有多重含义,包括送达、达到、极致、招引等。在校训“致乐”中,它主要取“达到极致”与“专心致力于”之意。这并非一个被动的、浅尝辄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懈追求的动态过程。它要求师生在音乐的道路上,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钻研,精益求精,力求达到技艺与理解的最高境界。这个“致”,体现了哈尔滨音乐学院对学术和艺术标准的严苛要求,以及对卓越品质的永恒追求。
  • “乐”的双重维度:“乐”字在此处首先直接指代“音乐”(Music)。它涵盖了音乐艺术的所有领域,包括表演、创作、理论、研究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乐”(Yue)又与“快乐”的“乐”(Le)紧密相连。《礼记·乐记》有云:“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这表明音乐的本质之一在于抒发情感、带来愉悦、陶冶性情。
    因此,“致乐”不仅意味着追求音乐技艺的登峰造极,也内在地包含了通过音乐创造美、传递快乐、滋养心灵的崇高目标。
  • “崇”的精神指向:“崇”意为尊崇、推崇、高尚。它表达的是一种价值判断和精神姿态。它不是一般性的认可或遵守,而是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充满敬意地去仰望、去追随。“崇”字奠定了校训后半部分的伦理高度和神圣性。
  • “德”的核心地位:“德”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品德、道德、操守。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德”具有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它既包括个人的私德,如诚信、谦逊、坚韧,更涵盖作为艺术家的公德,即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文化使命。将“崇德”作为校训的一半,凸显了哈尔滨音乐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宣告:艺术才能的培育必须建立在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之上,艺品源于人品。

“致乐崇德”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以“崇德”为根基和导向,以“致乐”为路径和目标。无德之乐,如同无根之木,即便技艺绚烂,也缺乏灵魂与持久的生命力;无乐之德,则在艺术教育的语境下失去了具体的载体和表现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哈尔滨音乐学院独特的育人模式与价值体系。


二、 “致乐崇德”的哲学与文化基础

“致乐崇德”校训并非凭空产生,其思想根源深植于中西方的哲学沃土与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之中。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这一校训完美继承了儒家“礼乐文明”的精髓。儒家思想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乐”视为人格修养完成的最高阶段。荀子在《乐论》中更是系统地阐述了“乐”对于调和人心、和谐社会、移风易俗的巨大作用,强调“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认为雅正的音乐可以引导人们向善。这种“乐通伦理”、“乐以载道”的观念,正是“崇德”思想的历史渊源。音乐在这里不仅仅是艺术,更是道德教化的有力工具和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哈尔滨音乐学院将“崇德”置于校训中,正是对这一伟大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弘扬。

从西方音乐哲学传统来看,同样存在着将音乐与道德、真理紧密联系的思想脉络。古希腊的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对音乐的模式进行了严格规定,因为他相信不同的调式会对人的灵魂产生不同的影响,或使之勇敢,或使之萎靡。他认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护卫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将音乐视为“意志本身的直接写照”,是最高级别的艺术,能够揭示世界的本质。这些思想都暗示了音乐超越娱乐功能的深刻精神性,与“致乐”所追求的超越性境界不谋而合。哈尔滨音乐学院作为一所现代高等音乐学府,其教育理念必然融汇了中西方的智慧,“致乐崇德”校训恰是这种融汇的结晶。

此外,该校训也体现了艺术教育中“道技合一”的普遍规律。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都离不开长期艰苦的“技”的锤炼。但若止步于“技”,则只能成为“匠人”。唯有将“技”升华至“道”的层面,与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追求相结合,才能成就真正的“艺术家”。“致乐”是“技”的极致化过程,而“崇德”则是通向“道”的必然路径。校训深刻地揭示了从技术掌握到艺术创造,再到人格完善的升华过程。


三、 “致乐崇德”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融入并指导学校的各项具体办学实践。哈尔滨音乐学院将“致乐崇德”的理念,全方位地渗透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

  •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构建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 专业教育的“致乐”追求:学院聘请国内外知名音乐家、教育家执教,配备一流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最专业的技能训练。通过严格的课程要求、高水平的艺术实践(如乐团排练、歌剧制作、个人音乐会等)、国际交流项目,激励学生追求技艺的精湛与艺术的完美。各类奖学金、评优机制也旨在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勇攀高峰。
    • 立德树人的“崇德”根基: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将其作为落实“崇德”要求的主渠道。
      于此同时呢,通过开设艺术伦理、音乐史、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将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更重要的是,学院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专业上和品德上的双重引路人。校园文化建设也围绕“崇德”展开,如举办道德模范讲座、开展志愿服务、强调学术诚信等,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 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方面:学院鼓励师生开展具有创新性和深度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围绕黑龙江地域音乐文化(如赫哲族音乐、东北传统戏曲等)的挖掘、整理与弘扬,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音乐文化本源和精神的“致乐”式探索。在艺术创作上,学院引导师生创作反映时代精神、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将个人的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相结合,践行“艺以载道”的崇德原则。
  • 在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方面:哈尔滨音乐学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演出、文化下乡、美育普及等活动,将高水平的音乐艺术带给更广泛的人民群众。这既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锻炼(“致乐”),也是培养其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意识(“崇德”)的重要途径。学院还承担起传承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通过研究、教学、展演等方式,让古老的乐音焕发新的生机,这体现了其对文化之“德”的尊崇与担当。


四、 “致乐崇德”与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共鸣

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校训,也与它所扎根的这片土地——哈尔滨的城市精神以及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紧密呼应。

哈尔滨是一座有着独特音乐传统的城市,被誉为“音乐之都”。百年中央大街的欧陆风情,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悠久历史,都赋予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高雅的艺术气质。“致乐”的精神与这座城市对音乐的热爱与尊崇一脉相承。
于此同时呢,东北地区人民朴实、豪爽、坚韧的性格特质,也与“崇德”所强调的真诚、担当、奉献等品质高度契合。
因此,校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是学院对本地文化精神的主动吸纳与升华。

从时代背景看,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文化艺术领域更是如此。一方面,社会对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致乐”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自身的道德水准和社会形象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倡导“崇德”,引导艺术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高等艺术教育的庄严使命。“致乐崇德”的校训,正是回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响亮答案。它鼓励学子们不仅要成为技艺高超的音乐家,更要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用美好的音乐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放歌。


五、 结语

“致乐崇德”作为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校训,是其立校之魂、兴校之基、强校之要。它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核心规律与终极目标。这四个字,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指引着每一位哈音人前行的方向:在琴房刻苦练习时,它提醒我们追求技艺的极致;在舞台绽放光彩时,它告诫我们艺术的真谛在于传递美与善;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它督促我们坚守道德的底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成就,永远与高尚的人格密不可分。哈尔滨音乐学院正是在这一校训的引领下,致力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扎根时代、德艺双馨的优秀音乐人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短短四字校训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必将持续照亮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未来之路,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高等音乐教育版图上,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76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5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