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安徽国防校训渊源)

综合评述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强能、励志、笃行”,是该校办学精神、育人理念和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不仅是对一代代国防学院学子的殷切期望和行为准则,也深刻反映了学院作为一所具有军工背景的高等职业院校的鲜明特色与历史传承。“厚德”是立身之本,强调品德修养,契合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视个人操守的优良传统;“强能”是成才之基,直接指向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目标,体现了学院面向市场、贴近产业的务实作风;“励志”是动力之源,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磨练意志,这与学院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笃行”是实践之要,要求学子们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凸显了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强调动手能力的本质特征。这则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与学院从创立之初的艰难岁月,到改革开放后的转型探索,再到新世纪以来的跨越式发展紧密相连。其历史演变过程,既是学院对自身办学传统和军工精神的总结与提炼,也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理念的积极回应。可以说,“厚德、强能、励志、笃行”不仅是镌刻在校园里的八个大字,更是融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图腾,持续引领着学院的发展方向,塑造着师生的精神风貌。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度解读与历史溯源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强能、励志、笃行”,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学院的发展道路,也如一座熔炉,淬炼着每一位学子的品格与才能。这八个字,既独立成意,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和精神坐标。要深刻理解其价值与意义,必须将其置于学院特定的历史背景、行业属性和教育使命之中进行审视。


一、校训的文本内涵与时代精神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其办学理念、治校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精髓所在。“厚德、强能、励志、笃行”这八个字,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 “厚德”之基:立身树人的根本要求

“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大地宽厚,能承载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在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的语境下,“厚德”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强调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硬。学院具有深厚的军工背景,培养的人才必须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大德”。它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学子们需要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遵纪守法的职业操守。这是“公德”。再次,它关注个人品格的修养。要求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甘于奉献。这是“私德”。将“厚德”置于校训之首,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学院将品德教育置于人才培养核心位置的坚定决心。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强调“厚德”,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强能”之要: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

“强能”直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的应用型定位。“能”即能力、技能、本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强能”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学院紧密对接安徽省乃至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强能”意味着:

  • 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技能提升奠定基础。
  • 练就过硬的实践操作本领,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
  • 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应对工作中的复杂挑战。
  • 拥有持续学习和适应技术发展的能力,为终身职业发展赋能。

“强能”是学院安身立命之本,是学生未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它要求教育教学过程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保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 “励志”之魂:成就事业的精神动力

“励志”即激发志气,磨砺意志,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树立职业理想、明确发展目标、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尤为重要。“励志”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 树立报国之志:继承和发扬军工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
  • 笃定专业之志:热爱所学专业,潜心钻研技术技能,立志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 磨练坚韧之志: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培养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学院通过入学教育、军事训练、企业文化导入、优秀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早立志、立长志,并将理想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在技术快速迭代、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意志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宝贵财富。

  • “笃行”之实: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

“笃行”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有忠实、专注、切实之意。“行”即行动、实践。“笃行”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反对空谈。对于强调应用性的高职教育来说,“笃行”是其生命线。它要求:

  • 学以致用: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原理运用到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去,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
  • 脚踏实地:发扬务实作风,从基层做起,从点滴做起,不好高骛远。
  • 坚持不懈:以专注和执着的精神对待学习和工作,追求卓越。
  • 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敢于探索,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笃行”是检验“厚德、强能、励志”成效的最终标准,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校训以“笃行”收尾,寓意深远,指明了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于行动和实践。

“厚德、强能、励志、笃行”是一个有机整体。“厚德”是方向引领,确保人才发展的正确轨迹;“强能”是核心支撑,赋予人才立足社会的硬实力;“励志”是动力源泉,激发人才成长的内驱力;“笃行”是实现手段,架起知识通往能力的桥梁。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型和价值追求。


二、校训的历史演进与时代烙印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学院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深深烙上了时代变迁和学校转型的印记。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萌芽与奠基期(建校初期至20世纪末):军工精神的自然流露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74年成立的安徽省大江机械工业学校等院校。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学校主要为当时的国防工业系统培养中级技术人才。这一时期,学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系统化的校训,但其办学实践和校园文化中已经蕴含着后来校训的核心要素。

  • “厚德”体现在忠诚奉献的军工文化中。 学校师生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强调纪律性、保密性和奉献精神,品德教育居于突出位置。
  • “强能”体现在注重实践的教学传统中。 面向工厂、贴近生产,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习实训环节占有很大比重。
  • “励志”体现在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中。 办学条件相对艰苦,师生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潜心向学。
  • “笃行”体现在学以致用的培养模式中。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指向生产一线,强调技能的应用性和适应性。

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凝练成文的校训,但“忠诚、奉献、实干、坚韧”等精神特质已经深入人心,为日后校训的正式提出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 提炼与确立期(世纪之交至21世纪初):转型发展的主动构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进入了重要的转型发展期。从中专教育迈向高职教育,从行业办学转向地方政府管理,学校面临着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深刻变革。为了更好地凝聚共识、引领发展,提炼和确立一个既能传承历史精髓,又能面向未来发展的校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 应对转型需求: 升格为高职院校后,需要确立与高等教育层次相匹配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标识。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 凝聚价值共识: 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将原有的军工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新的共同价值观,校训是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
  • 塑造品牌形象: 作为一所新升格的高职院校,需要向社会鲜明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和追求,校训是品牌形象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此背景下,学院在广泛征求师生校友意见、深入研究办学传统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最终将“厚德、强能、励志、笃行”确立为正式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 它成功地将隐含在历史传统中的精神元素显性化、系统化。
  • 它有机地融合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要求(如厚德、强能)和学院自身的特色基因(如源于军工的励志、笃行)。
  • 它为指导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提供了清晰的价值导向。

校训的确立,标志着学院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自觉自信的新阶段。

  • 深化与弘扬期(21世纪初至今):内涵建设的持续丰富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进入了规模扩张与内涵建设并举的快车道。校训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度融入学院办学的方方面面,其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

  •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将校训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例如,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渗透“厚德”教育;通过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赛,落实“强能”要求;通过开展“军工文化教育”和“励志成才”主题活动,激发“励志”情怀;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强化“笃行”实践。
  •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训成为校园环境布置、宣传报道、重要典礼(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的核心主题。校园内的道路、楼宇、景观等被赋予与校训相关的文化寓意,使校训可视可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 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尺度: “厚德、强能、励志、笃行”逐渐成为衡量教师师德师风、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指标。它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 响应新时代召唤: 面对“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校训中的“强能”、“笃行”被注入了培育工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的新内涵。“厚德”则更加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励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更具时代感召力。

在这一时期,校训真正“活”了起来,从文本走向实践,从理念化为行动,成为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的强大文化软实力。


三、校训的文化价值与育人功能

“厚德、强能、励志、笃行”的校训,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淬炼,已经超越了其文本本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

  • 精神导航功能

校训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一套清晰的价值坐标和行为指引。它告诉师生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厚德、强能),什么是需要坚持的(励志),什么是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笃行)。在多元价值交织的现代社会,校训如同一座精神灯塔,帮助师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方向,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抵制浮躁风气和功利倾向,保持对知识和技能的敬畏,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

  • 文化凝聚功能

校训是学院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无论在校还是毕业,无论身处何方,提及“厚德、强能、励志、笃行”,都能唤起对母校的共同记忆和归属感。它超越了时空界限,将不同年代、不同专业的“国防学院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文化认同感是学院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 品牌塑造功能

校训是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对外展示形象、传播声誉的重要名片。“厚德”体现了学院育人的高度责任感;“强能”彰显了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和特色;“励志”展现了学院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笃行”则传达了学院务实高效的作风。这八个字向社会公众、用人单位、合作伙伴清晰地传递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文化特质,有助于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优质生源,拓展合作空间。

  • 行为规范功能

校训对师生的行为具有潜在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它倡导一种积极向上、严谨务实、德才兼备的行为方式。教师会自觉以“厚德”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以“强能”鞭策自己,提升教学水平。学生会自觉以“励志”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以“笃行”引导自己,积极参与实践。校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了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 历史传承功能

校训是连接学院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它承载着学院创办以来的军工基因和奋斗历史,是对前辈创业精神的致敬和传承。
于此同时呢,它又立足于当下职业教育的实践,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通过校训,学院的历史传统得以延续,文化血脉得以赓续,确保学院在快速发展中不失根本、不忘来路。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强能、励志、笃行”,是其独特身份认同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向未来。这八个字,不仅刻在了校园的醒目位置,更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国防学院人”的心中,成为他们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广阔舞台上,这则校训将继续指引着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坚守育人初心,深化内涵建设,为培养更多德技双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奋勇前进。其深刻的内涵与悠久的历史,共同构筑了学院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石和精神丰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04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90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