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广西建院校训详解)

综合评述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其办学历史、精神传统、价值追求和行业特色的高度凝结与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一所高职院校对外展示的文化名片,更是对内引导师生行为、塑造共同价值观的精神灯塔。深入理解其校训,不能仅停留在字面释义,而需将其置于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以及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探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时代价值。该校训精准地把握了“建设”这一核心内涵,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技术技能的应用性、建筑行业的规范性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它既是对学院过往办学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激励着一代代建院人恪守职业操守、追求技艺精湛、勇于创新实践、服务社会发展。对校训的详细阐述,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这所高校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和兴校之魂,理解其如何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征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精神引领作用。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深层解读与文化实践


一、 校训的文本确立与核心内涵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厚德 励学 敦行”。这六个字,言简意赅,底蕴深厚,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指引着学院师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

“厚德” 居于校训之首,凸显了“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的根本地位。“德”是个人立身之本,亦是职业发展之基。对于以培养建设领域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学院而言,“厚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师生不仅要具备个人私德,更要涵养遵守行业规范、恪守职业道德、服务社会公众的“公德”与“大德”。在建筑工程领域,质量与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厚德”对于建院学子而言,意味着要培育严谨求实、诚信守责、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将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所建造的每一个项目都能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放心工程、良心工程。

“励学” 是成就事业、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励”即勉励、激励,强调的是一种主动、勤奋、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在高职教育语境下,“励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激励学生刻苦钻研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实践,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职业教育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励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技艺精湛、适应技术变革的过程。它要求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所学,要积极投身实训实习,参与技能竞赛,紧跟建筑产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学习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

“敦行” 是“厚德”与“励学”的最终落脚点,强调知行合
一、重视实践、勇于行动。“敦”意为笃实、诚恳。校训将“敦行”置于末尾,体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建设行业的价值在于行动。“敦行”要求师生将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学识技能,付诸于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对于教师,它意味着要深入行业企业,了解一线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对于学生,它意味着要在实习实训中锤炼真本领,在项目实践中增长才干,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脚踏实地,勤恳务实,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用智慧和汗水“筑”就美好未来。

“厚德、励学、敦行”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厚德”是根本,确保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励学”是基础,提供人才发展的能力支撑;“敦行”是关键,实现人才发展的社会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标准与价值追求。


二、 校训与办学历史及行业特色的深度融合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建筑行业背景之中。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历经数十载发展,始终与广西乃至全国的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校训的提炼,是对这一历史脉络中积淀的精神财富的深刻总结。

  • 与建设行业特质的契合: 建筑行业是一个讲究诚信、质量、安全与合作的行业。“厚德”直接对应了行业对诚信守法、质量第
    一、安全至上的伦理要求。“励学”反映了行业技术迭代迅速,需要从业人员持续学习新标准、新工艺、新材料的客观规律。“敦行”则体现了建筑业作为典型的实践性行业,一切蓝图最终都要通过艰苦的施工实践变为现实的特点。校训完美地捕捉了建筑行业的灵魂,使其成为学院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核。
  • 与职业教育类型的呼应: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种类型教育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励学”与“敦行”的并重,正是对这种教育模式的精辟概括。它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偏颇,倡导的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螺旋上升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 与区域发展使命的联结: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前沿,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对建设类人才需求巨大。校训中的“敦行”,激励着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壮美广西的建设热潮,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战略项目和各类民生工程中挥洒青春,用实际行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本身就是校训精神的时代践行。


三、 校训在育人全过程中的立体化践行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精神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其从文字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和师生的自觉行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中践行“厚德”:

  • 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和公民道德。
  • 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开设工程伦理相关课程或讲座,引入建筑行业模范人物、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职业态度。
  • 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在考试、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严明纪律,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格。

在教育教学改革与技能培养中强化“励学”:

  •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打造贴近生产实际的一流实训环境,广泛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于此同时呢,积极引入“1+X”证书制度,帮助学生获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技术服务和国内外研修,提升“双师”素质,以高水平的“教”引领高质量的“学”。

在实践教学体系与社会服务中凸显“敦行”:

  • 构建了从课程实验、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到顶岗实习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 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一线,在师傅的带领下参与真实项目,实现“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
  • 鼓励师生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社会服务,如参与乡村规划、危房改造、技术咨询、志愿者活动等,在服务社会中检验学习成果,提升综合能力,贡献建院智慧。
  • 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实践导向,举办科技文化节、创新创意大赛、劳动教育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校训引领下的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

校训作为一种文化基因,需要一代代师生的传承,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精神正被赋予新的活力。

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厚德、励学、敦行”与崇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学院通过弘扬校训,实质上也是在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信念,立志成为建设领域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与创新精神的结合: 面对建筑产业的深刻变革,单纯的技能操作已不足以应对未来挑战。校训中的“励学”与“敦行”本身就包含着鼓励探索、勇于实践的要求。学院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关注行业前沿,敢于思考,敢于尝试,将新的理念、技术、方法应用于实践,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建设者。

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校训的践行也呈现出新的形态。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校园,拓展线上学习资源,开展虚拟仿真实训,使得“励学”更加便捷高效;“敦行”也可以借助BIM、GIS等数字化工具,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方案模拟和优化,提高实践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五、 校训作为精神标识的广泛影响与未来展望

“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经过长期的宣扬与实践,已经深深烙印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身份认同之中,对内凝聚了人心,对外树立了形象。它影响着在校师生的言行举止,也感召着广大校友在各自岗位上奋发有为,许多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成为校训精神活的载体和最好的宣传。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建筑行业向绿色、智能、工业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其校训精神将继续作为根本遵循,引领学院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它将激励全体建院人坚守育人初心,牢记时代使命,继续书写服务建设事业、助力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校训所蕴含的力量,必将持续转化为推动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出更多德技并修、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47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788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