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其他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简介(黔东南职校简介)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简称“黔东南职校”)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唯一一所公办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承载着区域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学校以“扎根民族、服务产业”为办学理念,深度融合苗侗文化与现代职教体系,形成“文化+技能”特色培养模式。截至2023年,学校开设涵盖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及民族文化领域的专业28个,其中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专业达5个,与本地茶产业、中药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对接紧密。在校生规模突破8000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成为推动黔东南州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基地。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优势

历史沿革与定位

黔东南职校前身为1978年创建的凯里县农业技术中学,2001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更名为现名,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学校立足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与“脱贫攻坚重点区”的双重属性,以“职教扶贫”为核心,构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文化传承”三位一体办学模式。
时间 重大事件 发展成果
1978-2000年 农业技术中学阶段 培养基层农技人员超3000人
2001-2015年 升格为综合性职校 增设民族文化、现代制造类专业
2016年至今 职教扶贫专项实施 累计培训贫困家庭学生1.2万余人

基础设施与教学资源

校园占地48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建有“民族文化实训中心”“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基地”等特色场馆。校内实训设备总值达1.2亿元,其中苗绣数字化设计实验室、侗族古建筑营造工坊等民族文化类实训室占比35%。图书馆藏纸质图书24万册,民族典籍与地方志占比超40%。

二、专业布局与产教融合实践

专业结构与产业匹配度

学校紧扣黔东南州“四新八业”发展规划,形成“民族文化、生态农业、智能制造”三大专业集群。下表对比显示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动态适配:
专业类别 代表性专业 对应产业领域 2023年招生占比
民族文化类 苗族银饰设计与制作、侗族大歌表演 文旅产业、非遗传承 28%
生态农业类 茶叶种植与加工、中药材栽培技术 茶产业、林下经济 35%
智能制造类 新能源汽车维修、智能装备制造 工业转型升级 37%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案例

学校与贵州雷公山茶业有限公司共建“茶产业链学院”,实现“茶园到车间”全流程实训;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订单班”,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维修课程标准。2023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新增12个,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占比提升至40%。

三、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成效

师资结构与“双师型”建设

截至2023年,学校教职工总数达42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8%,“双师型”教师占比65%。下表对比省内同类院校师资配置:
指标 黔东南职校 贵州其他市州职校均值
生师比 19:1 25:1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 22% 18%
非遗技艺导师数量 45人 8人

技能竞赛与升学就业

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97项,其中民族文化类项目获奖占比60%。2023届毕业生升学率达41%,对口就业率中本地企业吸纳占比78%,主要分布于文旅、农业技术推广、装备制造等领域。

四、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

非遗技艺传承创新

学校设立“民族工艺大师工作室”,将苗绣、蜡染、芦笙制作等非遗技艺纳入课程体系,开发《侗族建筑营造技艺》《苗族银饰数字化设计》等校本教材。2023年,学生作品在“中国非遗博览会”中获金奖3项,带动周边村寨非遗工坊增收超千万元。

社区服务与扶贫贡献

通过“职教下乡”项目,学校为偏远乡镇开展茶叶种植、电商直播等短期培训年均超万人次。2020-2023年,累计输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5600余人,协助建立“乡村振兴工匠班”27个,直接助力2万余人脱贫。

五、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学校面临专业链与产业链衔接精度不足、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未来计划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 深化“民族文化+AI”融合:建设苗绣数字纹样库、侗族建筑虚拟仿真平台;
  2. 拓展国际化合作:与东盟国家联合开展非遗技艺交流项目;
  3. 强化产教联合体:牵头成立“黔东南州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覆盖茶酒、中药材等全产业链。

作为民族地区职教改革的先行者,黔东南职校通过“技能赋能+文化铸魂”的双轮驱动,不仅为区域产业输送技术人才,更成为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其“职教扶贫—产业反哺—文化再生”的闭环模式,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20143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7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