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院(遂宁职院)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院(遂宁职院)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内一所具有鲜明产教融合特色的高职院校,立足成渝经济区核心地带,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核心目标。学院依托遂宁市“锂电之都”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重点布局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专业群,形成“工科为主、多科并举”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岗课赛证”融合培养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成为川内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科研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引进及国际化办学方面,仍需进一步突破,以应对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挑战。

遂	宁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条件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6年,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截至2023年,校园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设有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现代服务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42个,其中省级重点专业5个、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

学院现有在校生规模1.2万人,教职工总数68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62%。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与京东、比亚迪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47个。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院紧密对接遂宁市“5+N”产业体系,重点打造新能源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三大专业集群。例如,针对锂电产业链需求,开设电池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围绕电子信息产业,设置集成电路封装、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方向。

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模式,公共基础课占比30%,专业核心课占比50%,实践课程占比20%。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开发校企共育课程28门,其中《动力电池检测技术》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核心指标遂宁职院四川职院绵阳职院
省级重点专业数量587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数152218
1+X证书试点数121815

三、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

学院实施“双百工程”计划,即培养百名专业带头人、引进百名企业技术骨干。目前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其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126人。近三年累计选派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培训132人次。

人才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与恩捷股份、喜之郎集团等企业联合招生,实现“入学即入职”。2023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9%,本地就业留存率67%,为遂宁市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3000人/年。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院建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近五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年均增长25%。在锂电材料检测、智能装备改造等领域取得专利授权146项,其中“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系统”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社会服务方面,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1.5万人次,为射洪锂电产业园提供技术诊断服务37次,助力企业工艺改进降低能耗12%。与遂宁市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0余人。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院构建“三级竞赛”体系,年均组织技能大赛40余项,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632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2项。2023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3个项目入围国赛。

就业指标遂宁职院行业均值
初次就业率95.3%91.2%
起薪水平(元/月)48504300
雇主满意度92.5%88.7%

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院与遂宁经开区管委会共建“锂电产业学院”,引企入校设立“恩捷股份订单班”,实现设备共享、师资共育。与京东合作建设“智能物流实训中心”,投入价值800万元自动化设备,开发XR实训课程12门。

创新合作机制方面,推行“产权与风险共担”模式,与企业按7:3比例分担实训中心建设资金,收益按约定比例分配。该模式被省教育厅列为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七、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

学院投入32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建成5G+工业互联网教学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库,覆盖专业课程的85%。疫情期间保障线上教学到课率98.7%,获评四川省在线教育先进单位。

教改方面,推行“三教”改革:校企共编活页式教材46本,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2023年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达93.6%,较五年前提升15个百分点。

八、挑战与未来发展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高端产业技术迭代快,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滞后;二是科研反哺教学的转化机制待完善;三是国际化办学尚未形成品牌效应。未来拟通过“三步走”战略突破:

  • 实施“博士引进攻坚计划”,三年内引进产业教授20人;
  • 建设技术服务中心,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 与东盟职业院校共建“锂电技术海外教学点”,拓展国际合作。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十余年发展,已成长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供给基地。其“根植产业、双向赋能”的办学模式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随着新一轮“双高计划”推进,学院需在技术创新力、服务贡献度及国际影响力上持续突破,方能实现从“追赶者”向“引领者”的跨越。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