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西昌免费公立职业学校(西昌职校免学费)

西昌免费公立职业学校(西昌职校免学费)

西昌免费公立职业学校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试点,通过整合政府资源、企业合作与公益力量,构建了覆盖学费、教材费及部分生活补贴的全免费教育体系。该校以“技能扶贫+产业适配”为核心,重点开设现代农业技术、旅游服务、机械制造等贴合区域经济需求的专业,近三年累计培养超6000名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2%以上,其中85%留在本地就业。学校创新“校企双师”模式,与2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在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实践中,其“语言适配+技能强化”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效降低了彝汉学生学习门槛,成为职业教育普惠的经典案例。

西	昌免费公立职业学校

一、政策支持与办学模式

西昌免费职校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四川省“技能天府”战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益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凉山州财政每年拨付专项经费超3000万元,同时引入华为、攀钢等企业设备赞助,并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设立“雨露计划”奖学金。

项目政府投入企业支持社会捐赠
年度经费2800万元800万元(设备)200万元
实训基地建设补贴技术指导+岗位输送师资培训

二、招生结构与生源特征

学校实施“定向招生+动态补录”机制,80%名额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家庭,20%面向社会开放。2023年数据显示,彝族学生占比67%,汉族占28%,其他少数民族5%,农村户籍达94%。

年份招生数彝族比例贫困生比例
20211850人63%91%
20222100人66%89%
20232350人67%86%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3+X”专业集群,主设现代农业、旅游服务、机电维修三大支柱专业,配套彝绣工艺、康养护理等特色方向。课程实行“40%理论+60%实践”模块化教学,引入德国双元制评价标准。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考证要求对口岗位
现代农业技术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商农艺师资格证农业合作社技术员
旅游服务与管理彝文化解说、民宿运营导游资格证景区管理人员
机电设备维修数控编程、工业机器人电工高级证制造企业技工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互聘+银龄计划”解决师资短板,现有教师287人中,企业兼职教师占35%,特聘彝族非遗传承人12名。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年选派40%教师赴合作企业研修。

教师类型人数企业经历要求培训频次
在编教师189人每年1个月企业实践暑期集中培训
企业导师102人-季度技术指导
银龄教师16人-学期专题讲座

五、教学资源配置

学校建有西南地区首个“彝汉双语实训中心”,配备价值2300万元的实训设备,其中智能温室、旅游VR实训室等场景化设施占比40%。与京东共建“电商扶贫孵化基地”,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超50个。

资源类型数量合作企业使用率
实训工坊32个攀钢、蜀南文旅98%
数字资源15TB超星尔雅、智慧树85%
创业孵化区8个京东云、拼多多76%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升学+就业+创业”三维通道,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搭建“3+2”专升本通道,近五年累计输送本科学生286人。就业方面实行“订单班”培养,与中国中车、峨眉雪芽等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

发展类型2023人数典型去向平均起薪
高职升学420人四川农大、西昌学院-
直接就业1730人格力电器、邛海文旅4200元/月
自主创业180人农村电商、民宿经营初期营收1.2万/月

七、社会经济效益

学校推动当地青年就业率提升12个百分点,带动家庭年均增收2.4万元。毕业生创办的“彝心匠造”手工艺品店等实体,形成特色产业链。教育部专项评估显示,其模式使凉山职教吸引力指数提升至全国中游水平。

指标实施前2023年增幅
职校报考率31%68%+119%
家庭脱贫率42%81%+93%
本地就业率53%89%+68%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

当前面临企业技术迭代快于教学更新、双语师资流动性大、第三产业岗位供需失衡等问题。需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加强与成渝经济圈职教联盟联动,并扩大“彝绣”“彝餐”等文化技艺专业的产业化转化能力。

西昌免费公立职业学校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构建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创新范式。其“免费机制+产业协同”模式显著提升了教育公平性与经济转化率,但在师资稳定性、专业前瞻性等方面仍需持续优化。未来需深化产教融合层次,探索“技能认证+学历互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更持久的人才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