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川音艺术学院梓潼分校(川音梓潼校区)

川音艺术学院梓潼分校(川音梓潼校区)

川音艺术学院梓潼分校是四川音乐学院依托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产业需求,于2018年在绵阳市梓潼县设立的艺术类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区域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该校以“扎根传统、融合创新”为办学理念,聚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核心专业,形成了“理论+实践+产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校区占地约200亩,拥有现代化艺术教学空间与非遗传承基地,师资团队由川音本部教授与行业专家组成,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为西南地区输送了大量艺术人才。

川	音艺术学院梓潼分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川音艺术学院梓潼分校的设立源于四川省“艺术教育资源下沉”战略,旨在缓解成都主校区压力并服务川北艺术教育短板。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依托川音70余年办学积淀,与梓潼县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其定位为“区域性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中心”,重点服务川陕甘结合部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形成“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产业孵化”的特色链条。

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发展阶段特征
2016-2018校区筹建与规划完成教学区、非遗工坊、演艺中心建设
2019-2021专业体系构建增设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管理等交叉学科
2022至今产教融合深化与绵阳文旅局共建3个实践基地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校构建“艺术本体+科技应用+文化传播”的学科矩阵,现有本科专业12个,覆盖音乐表演、舞蹈编导、戏剧影视导演等核心领域。其中,川剧保护与传承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字音乐制作专业与腾讯音乐达成课程共建协议。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特色方向就业关联产业
传统艺术川剧表演非遗数字化传承文旅演艺集团
现代传媒影视配音虚拟现实内容创作网络视听平台
跨界融合艺术疗愈康养产业艺术介入大健康服务机构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采用“双师型”师资配置,本部派驻教师占比40%,行业专家占比35%,形成“教授引领+艺术家驻校+企业导师”的多元结构。教学设备投入超1.2亿元,包括全景声音乐录制棚、动作捕捉实验室等特色设施。

师资类型人数代表性人物教学侧重
川音本部教授32人王丹红(作曲系主任)理论体系构建
行业实践导师28人李伯男(话剧导演)舞台实战指导
企业技术顾问15人张涛(腾讯音乐制作人)数字技术应用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三阶段递进式”培养体系:大一基础能力强化,大二专项技能提升,大三实践项目贯通。设立“蜀风计划”支持学生参与古羌寨音乐采集、川北皮影数字化等科研项目,近3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项67项。

五、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与绵阳市共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承接梓潼七曲山大庙非遗展演、江油青莲李白诗歌节等文化项目。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为四川交响乐团、战旗杂技团等单位定向输送专业人才。

六、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打造“一院一品”文化品牌:音乐学院“蜀韵雅集”周末沙龙、舞蹈学院“文昌问道”田野采风、戏剧学院“涪江艺栈”创作工坊。每年举办“两弹城”实景演出季,将艺术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七、社会服务效能分析

近三年开展“艺术扶贫”项目12个,培训基层文艺骨干800余人次。非遗工坊研发川剧脸谱AR教学系统,被文化馆系统采购应用。2022年横向课题经费突破500万元,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建议

当前面临区域经济承压导致文化消费缩减、新兴艺术形态师资储备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与成都都市圈艺术资源联动,建设“云上艺术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元宇宙场景下的教学改革。

川音艺术学院梓潼分校通过精准对接地方文化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生态。其“传统技艺现代化转化”与“艺术科技跨界融合”的双轮驱动模式,为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未来需在国际化视野拓展、产业链深度嵌入等方面持续发力,巩固其在西南地区艺术教育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