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昌职高技术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为支柱的办学体系。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4500人,开设23个紧贴区域产业需求的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5%。通过引入企业实训基地、推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2%以上,在县域经济技术人才供给中发挥关键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创新实施的"季节工学交替"模式,有效破解了顶岗实习与课程衔接的难题,其与巴中经开区共建的"厂中校"项目更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
一、办学基础与硬件配置
学校占地1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建有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现代农业等8大实训中心,实训设备总值达7800万元。
类别 | 数量 | 覆盖专业 |
---|---|---|
校内实训基地 | 23个 | 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18个专业 |
校外实训基地 | 45家 | 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全产业链 |
智慧教室 | 86间 | 全部教学班级覆盖 |
二、专业建设动态分析
学校构建"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双轮驱动专业群,近三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等7个新兴专业,淘汰3个传统专业。
年度 | 招生专业数 | 省级重点专业占比 | 企业定制班比例 |
---|---|---|---|
2020 | 18 | 44% | 28% |
2022 | 23 | 65% | 41% |
2023 | 25 | 72% | 53% |
三、师资结构优化路径
通过"高校直通车引进+企业工程师兼职"双轨制建设,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教师类型 | 人数 | 占比 | 持证情况 |
---|---|---|---|
在编教师 | 186 | 62% | 双师型占比81% |
企业兼职教师 | 114 | 38% | 高级技师占比67% |
硕士以上学历 | 92 | 31% | 较2020年提升15% |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推行"1+X"证书制度,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技能"三级课程体系。
- 课证融通率:核心专业达95%,覆盖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
- 学徒制培养:与海尔集团等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
- 技能竞赛成果:近五年获省级以上奖项142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5项
五、就业质量追踪体系
建立"就业-跟踪-反馈"闭环机制,重点监测毕业生发展质量。
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初次就业率 | 91.3% | 93.7% | 94.5% |
专业对口率 | 82.4% | 85.6% | 88.2% |
起薪标准 | 3820元 | 4150元 | 4380元 |
六、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8000人次,形成"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双引擎。
- 扶贫培训:累计培训建档立卡户子女1326人,就业安置率100%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茶叶种植、电商营销等专项培训47期
- 社区教育:建成老年大学教学点,年服务居民学习超3000人次
七、产教融合实践成效
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模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合作形式 | 参与企业 | 共建成果 |
---|---|---|
产业学院 | 京东物流、大疆创新 | 建成无人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 |
大师工作室 | 省级技能大师5人 | 开发特色课程28门 |
技术研发 | 巴中文旅集团 | 完成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3项 |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省外优质生源吸引力不足等挑战。建议:
- 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 深化与东部发达地区院校的"2+1"分段培养合作
- 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