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西昌学院白玉老师(西昌学院白玉)

西昌学院白玉老师(西昌学院白玉)

白玉老师作为西昌学院的骨干教师,长期致力于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其教学与科研工作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尤其在农业信息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形成显著特色。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推动多项技术成果转化为地方生产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近三年主持省级以上课题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篇,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工作模式为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

西	昌学院白玉老师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发展轨迹

白玉老师2008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信息技术专业,同年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入西昌学院。历经助教、讲师、副教授职称晋升路径,2019年破格晋升教授职称。其职业发展呈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线并进特征,近五年累计获得校级及以上荣誉11项,其中"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凉山州科技创新先锋"等称号凸显其区域影响力。

时间阶段职务晋升重要成果社会服务
2008-2012助教→讲师参与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担任彝汉双语科普志愿者
2013-2018副教授主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民族地区智慧农业系统研发"牵头建立3个乡村振兴服务站
2019至今教授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担任政府智库专家组成员

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构建"三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将民族特色资源融入《计算机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等课程。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8个,其中"彝族漆器工艺数字化保护"项目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案例库。采用"项目驱动+田野调查"教学模式,近三届学生累计完成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作品47件,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3项。

教学改革措施实施效果学生反馈
民族题材课程案例库建设资源库收录案例132个92%学生认为增强文化认同
企业联合实训制度合作企业达27家85%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过程性评价体系平时成绩占比提升至60%78%学生认可考核方式

三、科研方向与成果产出

聚焦"民族地区数字化转型"核心方向,形成三大研究集群: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民族地区电商发展模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化路径研究"等课题,研发的"彝语智能语音数据库"填补区域空白。近五年科研经费总额达385万元,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逾千万元。

研究领域代表性成果应用成效
农业信息化《凉山州精准农业监测系统》著作权覆盖3个贫困县12个示范基地
文化数字化《彝族毕摩绘画数字博物馆》平台访问量突破50万次
电商扶贫《民族地区直播电商人才培育方案》培训从业人员2300余人次

四、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牵头组建"民族地区数字经济服务团队",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8项。主导开发的"智慧彝寨"管理系统在18个行政村推广应用,使传统村落治理效率提升40%。疫情期间创建"云端课堂+产业指导"服务体系,为3200余名农户提供远程技术培训,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165%。

五、学生培养与就业质量

推行"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显示,所培养学生中83%在民族地区就业,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3人。用人单位评价显示,学生在跨文化沟通能力、技术实操水平等方面优势显著。

六、学术交流与行业影响

担任多个省级学术组织常务理事,在农业农村部主办的民族地区发展论坛上作主题报告6次。研发的"民族语言智能处理系统"被纳入《四川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推广目录。其提出的"文化-技术-经济"协同发展理论,被《民族研究》等权威期刊引用28次。

七、教学资源建设成效

主持建设省级精品在线课程《民族地区信息技术应用》,累计选课人数达1.2万人次。编写《农业信息化实务》《彝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等特色教材,其中2本入选"十三五"规划教材。创建的"民族地区IT技术科普基地"年接待参观学习超2000人次。

八、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正在筹建"民族地区数字技术研究院",计划三年内打造省级重点实验室。着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重点攻关彝语自然语言处理、非遗数字孪生技术等前沿方向。拟建立"高校-企业-村寨"三位一体的创新联盟,探索民族地区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通过多维度的分析可见,白玉老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与西昌学院的办学定位高度契合,其工作成效集中体现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时代担当。其构建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良性循环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经验。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其在民族地区信息化领域的持续探索将产生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