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罗禹(川职院罗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罗禹(川职院罗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罗禹作为区域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职业生涯展现了产教融合与技术创新的双重路径。自2008年入职以来,他先后主导建设了3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牵头开发了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主持完成的"智能制造生产线虚拟仿真系统"项目获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其提出的"岗课赛证"四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群中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4000人。在科研层面,罗禹团队近五年横向课题经费达1200万元,与京东方、比亚迪等企业共建技术应用中心3个,其中"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开发"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3000万元。其个人获评"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形成了"技术研发-标准输出-教学转化"的特色发展闭环。

四	川职业技术学院罗禹

教育背景与职业履历

时间学历阶段专业方向院校名称
2001.09-2005.06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西华大学
2006.09-2009.06硕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学天津大学
2015.09-2018.06博士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电子科技大学

职业发展经历显示,罗禹历经从普通专任教师到专业带头人的完整进阶路径。2012年担任汽车工程系主任期间,推动建立"厂中校"教学模式,与南充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达成深度合作。2018年晋升副院长后,主管产教融合工作,牵头组建跨区域职教联盟,成员单位覆盖川东北12所职业院校和35家制造企业。

教学创新成果

年份项目名称获奖等级团队成员
2019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教学资源库国家二等奖罗禹、李明、王芳等
2021工业机器人虚实联动实训系统省级特等奖罗禹、张伟、赵丽等
2023新能源汽车三电检修AR课程行业金奖罗禹、陈晓、刘洋等

教学资源开发呈现明显的技术迭代特征,近三年重点转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其主持的《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首创"三维模型+动态拆解"教学法,使设备故障诊断教学效率提升40%。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带领团队斩获专业课组一等奖,评审反馈特别指出其"岗课对接精度达到95%以上"。

科研与社会服务

年份项目名称项目类型到账经费(万元)
2020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研发企业横向285
2021精密模具数字化设计标准制定行业标准150
2023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检测省部级课题45

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技术攻关-标准输出-产业推广"链条。与南充嘉陵工业集中区合作建立的精密加工检测中心,年承接企业产品检测服务超2000批次。主导制定的《智能装备维护技术规范》被纳入四川省地方标准,相关技术专利作价入股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三年累计分红达180万元反哺教学。

行业影响力分析

指标项罗禹A职业技术学院张华B工业学院陈刚
主持国家规划教材数量3部1部2部
发明专利授权量(近5年)17项9项12项
指导学生竞赛获奖层次国赛金奖×4省赛一等奖×6国赛三等奖×2

横向对比显示,罗禹在教材建设、技术转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主编的《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被教育部认定为"十三五"创新教材,配套开发的虚拟仿真软件被全国87所院校采用。但在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量(累计23篇)低于同类院校专家,反映出应用研究导向下基础理论研究的相对短板。

产教融合实践

合作模式合作企业主要成果运行年限
订单班培养吉利四川商用车联合开发课程标准12套2018-至今
技术攻关联盟三环锻造有限公司解决热处理变形难题2021-至今
产业学院共建南充市数字经济局建成大数据实训中心2023-至今

产教融合呈现"由浅入深"的演进特征。早期以顶岗实习、设备捐赠为主,逐渐发展为联合研发、标准共制。与南充市共建的"数字工匠"产业学院,首创"学分银行+技能认证"双轨制评价体系,实现学习成果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互认。但长期合作企业集中度过高(前5家企业占比78%),存在产业链覆盖不均衡风险。

教学团队建设

梯队层级人数代表成员培养成效
领军人才1罗禹(教授/博导)省级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骨干层5李明、张伟等双师比例100%
青年层12王芳、刘洋等硕士占比92%

团队构建形成"1+5+12"金字塔结构,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通过企业挂职、德国认证培训等途径,培养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人。但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达51岁,青年教师海外研修经历覆盖率仅45%,制约国际化教学能力提升。

挑战与改进方向

  • 技术迭代压力:智能制造领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至18个月,现有教学资源更新滞后率达30%
  • 区域协同瓶颈:川东北职教联盟内校际学分互认率仅65%,资源共享机制待完善
  • 科研转化困境:近五年授权专利实施率不足40%,缺乏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 师资结构矛盾: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师生比高达1:25,超出优质教学临界值

未来发展需强化三个方面:构建"教学-研发-创业"三螺旋创新体系,建立跨区域资源共享云平台,试点"学术假"制度提升教师产业浸润深度。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应加快推进专业群资源库的区块链存证应用,确保教学成果的可追溯与可信认证。

行业趋势适应性评估

核心指标2020年2023年行业均值
数字化课程占比25%68%52%
企业新型学徒制覆盖专业3个8个6个
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1%93%86%

数据显示,罗禹团队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跑赢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率先开展"云端工厂"实训模式,开发远程操控实训平台,保障实践教学不间断。但专业结构调整速度仍落后于产业升级节奏,如人工智能专业设置较区域产业需求晚两年,导致人才供给存在时间差。建议建立专业动态预警机制,引入产业人才需求指数作为专业调整依据。

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罗禹的职业发展轨迹与职业教育改革进程高度契合,其"技术专家+教育行者"的双重身份塑造了独特的产教融合范式。未来需在跨界协同创新、教育资源证券化等方面突破现有模式,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随着数字技术向教育纵深渗透,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关系,将成为其团队面临的重要课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